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权威报告丨福建河鲀产业发展形势与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19-03-04 15:30    作者:.    来源:    查看:

福建是渔业大省。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和转型升级,2018年,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制定了《福建水产千亿产业链推广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方案》,建立了25个推广示范基地。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组织全省水产推广系统对大黄鱼、石斑鱼、河鲀、对虾、海带、紫菜、鲍鱼、牡蛎、海参、鳗鲡及稻莲渔11个产业开展专题调研并形成产业报告。报告不仅分析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现状,还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今后发展建议。

福建省河鲀养殖模式主要采取“对虾+河鲀+花蛤+其它少量海水鱼”混养模式,主要养殖品种是双斑东方鲀和菊黄东方鲀。文章就福建省河鲀产业发展情况总结分析,归纳了河鲀不同养殖模式特点及其捕捞、销售及加工等产业链情况,就河鲀种质退化和食用安全及相关国家政策制约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目前,福建省河鲀养殖面积约有10万多亩,年养殖总产量9000多吨。养殖主要采用“对虾+河鲀+花蛤+其它少量海水鱼”混养模式,主要养殖品种是双斑东方鲀和菊黄东方鲀。随着福建省“十大品种千亿产业链建设方案”的实施,福建省河鲀产业在育苗、养殖和食品安全评价等各方面不断完善,有条件地放开菊黄和双斑东方鲀的市场销售和食用指日可待。

为了解2018年福建省河鲀产业现状,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河鲀产业服务队于2018年4月至7月深入河鲀养殖主产区漳州以及莆田、福州等地区。经过交流、咨询和查阅收集相关材料,现将所了解的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我国河鲀产业基本情况

我国河鲀分布于近海及江河下游,河鲀的年捕捞产量约为6万吨~8万吨。养殖河鲀分布在广东、山东、辽宁、江苏、河北和福建等省份,品种以海水红鳍东方鲀和淡水暗纹东方鲀为主(图1)。据2018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统计,2017年全国河鲀养殖总产量是3万多吨,其中海水养殖河鲀产量2.4万多吨、淡水养殖河鲀总量0.6万多吨。自2014年起河鲀养殖产量逐年增加(图2)。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1 2017年全国海水和淡水养殖河鲀养殖产量分布图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2 2014年~2017年全国河鲀养殖产量变化情况

据悉,我国河鲀全产业链从业人口超过60万人,总产值30亿元左右。河鲀鱼的国内市场加工品消费量在2万多吨左右,整个市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二、福建省河鲀生产情况

福建省河鲀产业已形成涵盖种苗、养殖、技术服务、饵料供应、运输、渔业设施、加工、出口等全产业链。2017年全产业链产值近20亿元,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福建已成为我国东方鲀重要养殖地区之一。

(一)养殖种类

福建省原有红鳍东方鲀、暗纹东方鲀、双斑东方鲀和菊黄东方鲀四种养殖品种。红鳍东方鲀由于不耐高温,病害严重、死亡率高,现已基本淘汰或仅作为北方红鳍东方鲀越冬基地。淡水品种暗纹东方鲀受水域条件和近几年经济效益下降等因素影响,养殖量迅速减少。目前福建省东方鲀的养殖种类基本是双斑东方鲀和菊黄东方鲀2种。

(二)养殖产量及分布情况

2017年福建省东方鲀养殖面积约10万多亩,产量9200吨,约占全国河鲀总产量的30%左右。养殖基本集中在漳州地区。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表1福建省2014年~2016年河鲀养殖产量情况
(福建省渔业统计年鉴,单位:吨)

漳州地区河鲀养殖产量约8000吨,占福建省的87%以上,占全国的26%以上;养殖面积占全省80%以上。漳州市漳浦县是福建省河鲀育苗,养殖面积、产量最大的地区;年产量近7000吨,产值7亿,有池塘养殖户3000多户、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185个、河鲀运销户10多家、河鲀育苗企业20家。

(三)苗种来源和人工育苗

目前,东方鲀种苗基本来源于人工培育的亲本,一般是从养殖池塘或网箱挑选3龄以上或300g以上的商品鱼进行驯养和营养强化。人工育苗均采用室内水泥池孵化和土池鱼苗标粗法。据悉标粗开口仔鱼(鱼花)至3cm鱼苗的放养密度为8万尾/亩~10万尾/亩;标粗开口仔鱼(鱼花)至20g/尾~30g/尾的放养密度为2万尾/亩~3万尾/亩。

虽然菊黄东方鲀生长快、售价高,但因其抗病力要弱于双斑东方鲀,因此近几年福建省双斑东方鲀的投苗量逐渐增加。据估算,2018年东方鲀的育苗量大概在5亿尾;3cm鱼苗产量约为1亿尾左右,双斑和菊黄东方鲀投苗量各占一半。

(四)养殖模式

福建省河鲀养殖模式主要有土池鱼虾贝生态混养模式、土池鱼虾混养模式、土池单养模式及海水网箱养殖模式。其中土池鱼虾贝生态混养模式最为普遍。从3cm鱼苗养到250g/尾以上的上市规格,菊黄东方鲀需经2周年的养殖;双斑东方鲀则需要2.5年~3年的时间。

1.鱼、虾、贝混养的生态养殖模式

土池鱼虾贝生态养殖模式分为秋冬季和春夏季生态混养模式。每年8月~9月投放2批次~4批次的日本对虾苗,控制总投苗量在3.3万尾/亩~4.8万尾/亩。在此期间,投放一龄半的中鲀(规格150g/尾~200g/尾)150尾/亩~250尾/亩、半龄小鲀(规格20g/尾~30g/尾)400~600尾/亩;期间选择投放50尾/公斤~100尾/公斤规格的褐蓝子鱼苗,密度200尾/亩~300尾/亩。10月底至11月,视苗体大小和底质区别,投放花蛤苗6万粒/亩~10万粒/亩。

日本对虾的养殖生产周期大约为100天。花蛤至翌年4月份左右即可上市;待对虾和花蛤全部捕捞后。原池塘清塘培水后投放南美白对虾苗,密度1万尾/亩~3万尾/亩或金刚虾8000尾/亩~12000尾/亩,之后放入一龄的中鲀(规格120g/尾~180g/尾)、10g/尾~20g/尾黄鳍鲷等混养。养殖周期70天~120天,等虾捕捞完后,河鲀和黄鳍鲷才全池捕捞销售。漳浦、诏安等地区基本采取此种养殖模式。

2.土池鱼虾混养模式

据悉该养殖模式分布在云霄、龙海等地区,约1000多亩,产量约150多吨河鲀混养南美白对虾或斑节对虾。河鲀投苗规格为100g/尾~150g/尾,密度150尾/亩~300尾/亩;南美白对虾或斑节对虾投苗密度为1万尾/亩以上。

3.土池单养模式

据悉该模式集中在莆田地区,约105亩,产量100吨左右。土池单养模式投苗量在3000尾/亩~4000尾/亩。一旦投苗不再分池,一天两次投喂鳗鱼粉饲料。

4.海水网箱养殖模式

该模式分布在东山湾海域,约200口网箱,产量200吨。每年清明节左右投苗,投苗规格为8尾/斤~9尾/斤,密度为2500尾/网箱,常见网箱规格4米×4米×4米,每口网箱产量为1吨左右,投喂鲜杂鱼饲养,长到300g/尾以上的商品规格出售。

(五)病害情况

养殖病害以细菌病(皮肤溃烂症)、寄生虫病(刺激隐核虫病、淀粉卵涡鞭虫病、车轮虫病、海盘虫病、鱼虱病)和其它病害(烂鳍病、气泡病)为主。养殖期间通过盘池,调水,提高pH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常规预防可使用饵料场消毒挂袋(挂篓)、泼洒法;鱼种阶段可用浸洗法或药浴法;亲体阶段可使用注射法、涂抹法;大面积防治可使用全池泼洒益生菌或拌饲内服并举法等。

(六)饲料种类

目前尚无专用的人工配合饲料。常用的饲料如鲈鱼、石斑鱼饲料和鳗鱼粉饲料。沿海地区视小杂鱼和饲料价格,来选择投喂种类。春秋两季,每天投喂2次~3次,其中投喂一次鲜杂鱼饵料;鲜饵重一般控制在鱼体重的3%~5%,配合饲料一般为鱼体重的1%~2%。

(七)养殖效益

以土池生态混养模式为例:花蛤至翌年4月份左右,规格达到100粒/kg即可上市;日本对虾的养殖生产周期大约为100天,规格200尾/kg即可上市。在生态混养模式下,正常情况下,土池混养每亩产值超过3万元,每亩净利润可达1.5万元。据悉,由于近年来日本对虾养殖情况一直不乐观,虽然花蛤和河鲀的价格和产量比较稳定,但是扣除高昂的池租,每亩净利润大概4000元~5000元左右。

三、福建省河鲀销售与加工

(一)销售情况

江浙一带市场对河鲀的需求促进了福建省东方鲀养殖业发展,基本以规格250g/尾以上的河鲀活鱼形式外销。2018年,菊黄东方鲀的价格基本保持在120元/kg左右,双斑东方鲀基本保持在80元/kg。

(二)捕捞与加工

福建省的河鲀加工主要指海捕河鲀加工,必须在省市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备案才能进行生产和出口。海捕河鲀出口目的地仅限日本和韩国,不允许在国内销售,基本都是以加工出口的原料(冻品)为主。出口日本的以棕斑腹刺鲀为主辅以少量暗鳍腹刺鲀;出口韩国以棕斑腹刺鲀、暗鳍腹刺鲀、兔头鲀为主,辅以少量的黄鳍东方鲀等其它种类。比如日本要求河鲀需保留完整外皮和眼睛,韩国要求河鲀要去眼珠。

据悉,福建省有资格进行海捕河鲀加工生产的规模企业共9家,分布在漳州4家、宁德3家、福州1家、莆田1家,东山1家,均以冻品形式出口。2017年福建省河鲀加工厂共出口销售7202吨,出口额约2949万美元。漳州地区预计河鲀捕捞产量将保持在800至1200吨左右,仍是作为加工出口的原料。出口量占福建省出口量的95%以上,规模较大的加工厂有三家,其加工出口量占总出口量的80%。

由于资源减少,河鲀捕捞业则处于平稳向衰落的发展阶段。漳州地区的河鲀加工出口生产能力估算有2至3万吨。河鲀加工生产能力大于原料供应能力的局面,必须通过改变加工产品结构,开发适合国内市场的河鲀食品,才能持续健康发展。福建省仅有福建森海食品有限公司通过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养殖河鲀加工企业审核,成为养殖河鲀定点加工厂。

四、福建省河鲀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政策制约

迄今为止,对于福建省主产的双斑东方鲀、菊黄东方鲀仍采取禁止随意销售的管理措施。由于规定鲜活河鲀不得直接销售给普通消费者,目前普遍是从专业餐馆烹制后销售。受制于相对封闭的市场,漳州地区养殖的河鲀70%以上批发销往江浙一带,无法分享高附加值,增值空间有限,影响了全产业链效益。

(二)种质退化和食用安全

种质退化导致产卵率低、生长缓慢等诸多问题。在一些地方,养殖河鲀均有不同程度的自然杂交现象。虽然已经对特定种类纯种河鲀鱼的可食部位和毒性都有了深入了解并有相关标准,而且通过严格的操作和控制,可安全食用。但不清楚杂交河豚鱼的毒性,会给食用安全带来很大的风险。

五、福建省河鲀产业发展建议

(一)开展菊黄与双斑东方鲀食用安全研究

菊黄和双斑东方鲀养殖产量也稳步上升。因此,尽早开展两个品种东方鲀食用安全研究,将菊黄与双斑东方鲀纳入国家许可养殖与食用品种目录,不仅对福建省河鲀产业发展意义重大,也能更有序的调控行业发展。

(二)尽快建立福建省养殖菊黄和双斑东方鲀产质量可追溯制度

菊黄和双斑东方鲀市场需求旺盛,产量逐年提升,建议即使未放开这两种东方鲀的经营许可,仍由当地行政主管部门将其生产和销售纳入监管,建立养殖东方鲀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强化行业管理,指导有条件的养殖、加工企业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规范化管理,为市场放开做准备。

(三)促进河鲀市场流通

由于国内市场销售受到限制,我国每年数万吨的河鲀捕捞量,基本出口到日本和韩国,因此企业利润微薄。出口价在每吨1万元~3万元,仅相当于每公斤10元~30元。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开放捕捞河鲀冻品等产品的国内销售,可以提高产业附加值。

(四)加强河鲀良种选育与推广

河鲀人工育苗技术相对简单,育苗过程中杂交现象长期存在,对河鲀良种保护以及河鲀的食用安全性造成严重影响,必须加强河鲀良种的选育与推广,杜绝种间杂交现象。

(五)提高河鲀产业加工技术水平

据悉,在漳州市加工或烹制的河鲀产生的下脚料约346吨,其中加工环节下脚料约246吨、餐饮烹制环节的下脚料约100吨,预计到“十三五”末河鲀加工和消费产生的下脚料总量可能会超过700吨。毒素含量高的河鲀内脏的处理是产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可提炼河鲀毒素。河鲀毒素在神经生物学和生理学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增值空间巨大。另外,我国河鲀加工也取得突破,开发了冻河鲀、鱼饺、鱼丸、鱼干、鱼罐头、胶原肽酒、鱼皮低聚肽、精白低聚肽和化妆品等河鲀系列产品,因此提高河鲀产业加工技术水平,对提升产业产值具有显著的效果。

作者:陈燕婷  王松发  陈何东  许智海

作者单位:1.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2.漳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3.漳浦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