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到底这种模式能不能赚钱呢?
天凝镇爱林家庭农场里,农场主赵爱林正在为草鱼投放食料,池塘内通过机器运转,让水不断流动。增氧设备也为鱼提供必要的氧气,上万条鱼儿为了吃到食物必须不停地游动,好似在“跑步健身”。“鱼通过不断运动增强了体质,肉质也更为紧实,因此我们的草鱼一上市就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赵爱林说,这都是池塘循环流水养殖项目的功劳。

“这些水槽是鱼活动的地方。”赵爱林说,这片鱼塘分为内水槽、外养水区两个区域。水泥槽里面是养殖区,养殖草鱼、加州鲈等鱼类,槽外的大部分水体是净化区,主要套养滤食性鱼类、栽植水生植物。一喂食,水槽内就有密密麻麻的鱼从水下翻上来。
高密度养鱼会导致缺氧吗?面对提问,赵爱林笑着摇摇头。“当然不会,在传统鱼塘,鱼在晚上尤其傍晚容易处于缺氧状态,进而影响鱼生长,采用新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难题,每个水槽前端配建了气提式增氧系统,推动水流与增氧,水槽底部也建有增氧系统,增氧效率极高。”现场看到水槽两端与池外相接,其中水槽末端建有集污区。因为水槽底部经过处理,鱼的排泄物和食物残渣会随着水流不断地被推送到集污区。尾水随后被排进生态净化池中接受净化处理,净化完毕再被循环利用。
“以前为保持水体安全,全靠人工清塘,麻烦不说,清一次塘,鱼苗就受损一次,不划算!”赵爱林介绍,根据传统做法,池塘清理必须将水放干,把鱼移到别的池子,整个过程不仅消耗大量人力和物力,而且影响鱼苗生长和产量。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是去年引进的,通过它可以实现渔业养殖生产和环境存载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不仅使养殖成本和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产量也有明显增加。”对于这套投入不菲的养殖系统,赵爱林列出了一串数据:24小时不间断地对多项指标实时监控;鱼的成活率则提高30%以上;增氧机合理开启,可以减少40%的用电量……对于这些漂亮的数据,赵爱林把它归功于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在他看来,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农业发展也要跟上时代步伐,只有不断地学习,农民才能立足土地,发展未来。

看到这里,大家心里是不是觉得有点靠谱了?虽然跑道鱼养殖模式在前期投入成本较土塘养殖高,但是从它的养殖成果来看,品质的提高就会带来最终效益的提高。加上养殖过程中,减少人力的投资,盲目使用增氧机的电费损耗以及模式提高了养殖品种的成活率,还能是养殖尾水零排放,减少环境污染的压力……
您怎么看待跑道鱼养殖模式(单选)
1、看好,工业化养殖的趋势之一
2、不看好,成本太高,养殖户负担不了
3、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