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利庠: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将成为未来养猪主力

张利庠认为在指导政策转变下,2020年以后精准扶贫将全面让位于乡村振兴战略。而养猪业是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保障供给的战略展业,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拥有美好的前景。
当前养猪处在阶段性下行,规模过大的龙头企业和规模过小的散户都遇到各自的困难。那么未来怎样规模的猪场将占据主导,保持生命力?张利庠认为规模养殖将成为供给主力军,而家庭农场也应当普遍存在,小农户消失将使得生猪产业没有弹性,猪肉价格将波动更大。
大企业+散户相互融合将是未来的最佳模式。龙头企业营造整体模式,为家庭农场配置兽药、疫苗、饲料、技术、信息等,搭建大型共企业。这其中散户发挥劳动力优势,而龙头企业发挥资本和服务优势。
养猪业是三高一低一长行业,即高科技(在各个环节技术无处不在、也是管理密集型行业)、高风险(疫病等)、高投入和低回报、长周期。养猪需要生产成本、交易成本、机会成本还有制度成本。
其中制度成本可谓是现在最大的成本。张利庠认为当前一些政府管理部门对畜牧业发展的认识存在偏差,以至于涌现“无猪村,无猪乡”。“不让发展,就谈不上高质量发展。”张利庠说,而乡村振兴战略是养猪产业发展理论根据。
其次,畜产品已经进入消费导向新阶段,农牧企业竞争将从产品性指向+低成本竞争转向功能性指向+差异化竞争。发展好吃(健康)、好看(标准、品牌)、好玩(景观、休闲)、好稳(基础稳、社会稳)的产品,将更符合未来的市场需求。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种养结合势在必行,养殖业应当学会采用科学方法变废为宝。
唐万勇:业内认可大环内酯类药物对控制蓝耳病的作用

(1)检测和评估:血清 + 病原 + 临床相结合;
(2)免疫:如果要使用大环内脂药物,则应先加药,后免疫;
(3)蓝耳病的药物防控:首选泰万菌素,替米考星则对呼吸道症状效果更佳;
泰万菌素剂量:经临床摸索,以100-160ppm为宜,一般防控取低量,疾病流行或感染严重时取高量。
替米考星剂量:一般要求200-400ppm。但超过400ppm时可能存在心脏毒性,有时引起大体重的猪只死亡。
疗程:基于蓝耳病病毒血症+大环内酯药理学特性,应持续给药和反复给药,目前暂定一个疗程15天。
联合用药:建议与提高非特异免疫的药物或添加剂联合使用。
临床发病时建议添加非甾体抗炎药-卡巴匹林钙、或氟尼辛葡甲胺。
有细菌混合感染时,可以联合使用磺胺、强力霉素等药物,有时也可与阿莫西林、氟苯尼考联合使用。
周锐:泰万菌素对抑制蓝耳病毒胞内复制有针对性

周锐表示,实际上当前还未有真正意义上的抗病毒药物实现对蓝耳病的防控。可把对抗蓝耳病病毒感染药物的研究分为6大类:病毒入侵阻断剂、小RNA和反义RNA、病毒中和靶位、免疫激活剂、植物提取物和化合物、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中前三类还在探索中,投入应用的主要是后三类。泰万菌素作为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对蓝耳病的免疫抑制效果以及主要在巨噬细胞中复制的特点有一定针对性。其可抑制蓝耳病毒在体内增殖、抑制PRRSV诱导的炎症反应、抑制体温升高、降低猪日增重损失、减轻肺损伤、降低PRRS病毒血症、降低组织中的病毒载量等。
金梅林:细菌混合感染严重,药物使用应转变思维

诊断中心对1069份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发现大肠杆菌和链球菌混合感染占31.2%,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占21%,猪群往往发于病毒而死于细菌病。金梅林认为猪链球菌是危害养猪业第一大细菌性传染病,对653份病料进行蓝耳和圆环的检测同时进行细菌分离,发现以蓝耳、圆环、链球菌的混合感染最常见,并且远远多于其他病原的混合感染。
同时金梅林还认为近年来许多猪场不再使用猪丹毒疫苗导致了猪丹毒的反弹。究其原因可能是原来的猪丹毒疫苗不够安全,当前正在研发更安全的猪丹毒亚单位疫苗。此外针对腹泻问题,正在研发乳酸菌载体口服疫苗。
袁宗辉:人类耐药菌产生与动物抗生素使用关系不大

取消小剂量添加后丹麦、瑞典养猪生产成绩降低;欧洲取消添加后,仔猪数量降低,重要药品使用种类增加,人用抗菌药使用增加,粘菌素、锌和氧化锌使用增加,处方药使用量增加;荷兰限制小剂量抗生素添加,9年后抗生素用总量反而增多;我国硫酸粘菌素禁用后夏季仔猪腹泻增加。
他指出,目前欧洲经验显示:抗生素用量减少并未对细菌耐药性问题有缓解。2015年欧美3个官方机构均发布报告认为抗菌药的用量与耐药性直接不能简单划等号,减抗并不足以抵抗耐药性的出现。
一些国家采用行政命令强制减量后,为了保障继续生产,配套了品种更换,营养配方更换、生物安全加强等措施。他认为如果我国退出抗生素的使用,也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早在2012年欧洲就有兽医官员认为,负责任地使用抗菌药物并不是简单等同于减少抗菌药用量,而应该在正确的阶段、采用正确的途径、选择正确的药物。
袁宗辉认为耐药性是一种十分古老而普遍的现象,是细菌进化形成的一种对抗环境的能力,且金属离子如铜、银、锌等,以及消毒剂、去污剂、洗涤剂等也会诱导产生耐药性。
袁宗辉还认为医学上关注的超级菌并非由动物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引起,而主要与人抗生素使用和滥用有关。因为动物主要食源性致病菌只有沙门氏菌、弯曲杆菌、大肠杆菌等寥寥几种,细菌间感染种属差异也明显,在动物身上产生耐药性的细菌大部分并不会感染到人身上。
他建议应当树立正确的审慎或负责任地使用抗生素的观念,用好抗生素、避免残留和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