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了布病和结核病的奶牛很容易传染给同伴甚至人类,用最快速度找出病源奶牛很重要。”今年3月份,柳州市的奶牛养殖厂有了科技“法宝”——一个注射针头、一枚芯片、一支长柄识读器,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将微小的芯片植入奶牛皮下组织,芯片携带着奶牛年龄体重产奶量、防疫检疫、疾病防治等信息,用长柄识读器就能即时采集并录入电脑中,让免疫档案共享,随时方便查询,实现了“责任到牛”。
记者了解到,其实,柳州市所有存栏的奶牛在耳朵上已统一佩戴了二维码黄色耳标,用来区别免疫和非免疫个体,那么这种新型电子标识与黄色耳标相比有什么优势呢?“奶牛有时会因为舔舐、咬耳朵等行为让耳标脱落,从而找不到病源奶牛,而电子标识具有芯片注射操作方便、识读设备简易、不易脱落等优势。” 柳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黄溢泓介绍,目前全市已有80%的奶牛有了电子标识“身份证”借助于电子标识对奶牛的唯一标识能力和数据记录功能,饲养者能及时对奶牛进行卫生、免疫等各项管理。而监管者也可对奶牛养殖、出奶、运输等养殖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做到严格管控,实现从养殖场到餐桌食品的全过程追溯,有效的监控和解决食品质量安全追溯问题;也有助于其他动物疫病的防制,提高猪、牛、羊的健康水平,降低发病率,改善肉类品质,减少病毒和其他有害物质的排放,起到良性循环作用,具有重要的环境效益。
记者从柳州市水产畜牧局了解到,目前我市存栏奶牛已有2246头,共有6家奶牛厂饲养黑白花和荷斯垣奶牛,每头奶牛一年可产奶16410千克。据悉,下一步全市各区各县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将互相配合,为全市种猪、种羊也佩戴电子“身份证”,为全市和全区各养猪场、牛场和羊场以及专业养殖户提供技术保障,让“互联网+农业”这种新型养殖模式服务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