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的基本面比较分析见得很多,今天笔者试图取其中一角,从成本角度,对二者的运营前景窥视一番。只有深谙乳业行业规律的人明白,把成本问题单拎出来单独解析是何等重要——请从最直观的利润表看去:



让人又爱又恨地广告和促销
在仔细研究营业支出对两家公司影响前,我们先来看看毛利中,两家的相关费用是什么样的。在整个毛利的组成中,管理费用、其他成本(包括税)基本两者一致,而销售费用无疑是大头。


不过这里面,各家乳企对待促销的细节也不一样。比如伊利将产品的买赠记入成本的,对公司的毛利率产生负面影响,而产品之外的礼物的买赠则会记入销售费用,对毛利率不产生影响。
如果伊利把所有的买3赠1中的成本计入销售费用,那毛利率的变化是巨大的。是不是销售费用越高,净利润越高呢?

但销售费用增长伴随着净利润的下降,我不认为净利润下降是由于销售费用增长,而往往是这个阶段一家公司经营地不好,利润本来就低,却盲目地期望通过增长销售费用获得更高的市占率从而提高净利率。
成本拆分:蒙牛总体不敌伊利
现在我们来看营收支出,也就是影响毛利率的成本。核心因素即原材料成本的变化。
原奶价格
因为年报里没有,只能去找研报。这里参考了《申万食品饮料-伊利股份系列解读》:
仅考虑公司的液态奶业务,原奶的成本占比为60%-70%,包装占比10%-15%,白糖+大包粉等辅助材料占比10%左右,剩下10%是人工和折旧成本。作为液态奶业务最重要的成本构成,原奶价格对于伊利的毛利率变化有重要的影响。而由于乳牛有生长泌乳周期、饲料成本存在周期波动,原奶价格也无法避免地存在周期波动。


在原奶成本上,伊利略胜蒙牛一筹。
包装材料
伊利2017年赚了60亿,利乐包装成本就接近30亿,也难怪都说伊利每赚1块钱,利乐就要拿走一半。这个说法虽然没有错,但本质原因还是因为乳业净利润低,如果说回销售费用,那每赚1块钱,广告及促销费用同样是1块。
利乐并不是把包装盒卖给伊利和蒙牛,而是与其合作,共同建厂,设立生产线。在2017年环保导致纸业成本大幅上升(50%)的情况下,伊利蒙牛的毛利率不跌反涨,这就已经反应了伊利和蒙牛作为双寡头的优势。
在包装成本上,伊利蒙牛差别不大,但胜其他乳业一大截。
产品结构
两家公司高端产品的收入占比,从2011年的不到30%提高到了2016年的接近50%,毛利率更是高达50%-60%,而普通白奶的毛利仅20%左右。这几年的产品结构优化,正是让伊利和蒙牛的毛利可以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这一点从广告投放时长也可以看出来。

在稳定的净利润下,伊利已经开始腾出手试水豆乳品,而蒙牛则仍需要在产品成本上继续下功夫,所以从产品结构的改变上,伊利更具主动。
结论
1、影响乳业最主要的成本有:
销售费用:主要有50%广告促销费用,20%运输费用,15%员工薪酬;
营收成本:原奶成本70%,包装15%,10%辅料。
2、各成本拆分及伊利蒙牛优势
销售费用与净利润率大部分时间成反比。伊利蒙牛谁也不占优势。
原奶成本与牧场高度关联,近年来收益于牧场规模化不断降低。伊利略胜蒙牛。
包装成本伊利蒙牛共胜其他乳企。产品结构伊利较蒙牛更主动。
3、伊利从各个方面都没有表现地有多优秀,并没什么太大的闪光点,而净利润差距却如此之大。这反映出的是,快消品正是因为有更优秀的管理机制,才能从每一点的优势转化成全面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