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是指周期性猪肉价格价格变化的怪圈,猪周期循环轨迹: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猪肉价格由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共同决定。供给取决于生猪出栏量、屠宰量以及猪肉进口量等。
需求取决于居民消费结构、饮食习惯和收入等。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猪肉价格涨跌,而价格涨跌又反作用于猪肉供求关系。目前我国猪肉消费仍占肉类消费的60%以上,年消费量在5500万吨左右,近几年消费总量变化不大。因此,从供需双方的矛盾来看,影响猪肉价格的主要因素还是取决于供给方。
由于散养户养殖投资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差,投机逐利的心态浓厚,常常“押”涨不“押”跌,当养猪行情上涨时,一窝蜂地扩大养殖规模,造成养猪数量短期内剧增,市场供大于求,价格聚降;养猪行情下降时,迅速收缩养殖规模,造成养猪数量短期内减少,市场供不应求,价格飙升。
其次,养猪生产周期较长,养猪户根据当前的行情所做的生产决策往往难以适应一年半后的市场需求。养殖户信息闭塞,一般依赖分散的市场信息和以往的经验来安排生产,盲目性大。多数养殖户对售价和来年收益的预期以及计划调整,始终比市场进程“慢半拍”,因而经常陷于“猪周期”的无限循环当中。
此外,生猪疫情也是导致猪肉价格供给波动的重要因素,一旦发生重大疫病,对养殖户来说损失很大,甚至是毁灭的,例如猪蓝耳病疫情,除生猪直接死亡,还导致患病母猪流产或死胎。2010年冬季到2011年春季,一些省区发生仔猪流行性腹泻,个别养殖小猪死亡率高达50%。疾病导致供应减少,推动猪肉价格上涨。
从2000年至今,我国养猪业共经历了四轮“猪周期”,分别是2003-2006年,2006-2010年,2010-2014年以及2014至今。从过去三轮完整周期下,猪价波动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长周期下,猪价趋势性上升。也就是说,每轮猪价波峰波谷的价格都在逐渐抬升。
这种长周期下的趋势性上行,主要是受成本的驱动,即人工、土地、饲料等成本的变化,决定了猪价的长期趋势;其次,不难发现,猪周期一般都在3-4年一轮。一般而言,母猪出生育肥4个月成后备+后备母猪育肥4个月能繁配种+能繁母猪妊娠4个月+仔猪育肥6个月=18个月生猪出栏。由于农户并不进行种猪育种,一般是外购二元母猪做后备。
那么,当猪价上涨之后,农户当期补栏后备母猪,将在14个月后成为市场供给。这也是猪周期3-4年一轮的根本原因。这主要是散户为主的养殖结构以及生猪的生长周期所决定的,也意味着,随着养殖结构的变化,周期性规律也将发生变化;最后,猪价在年内波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具体而言,每年的4-5月猪价见底,然后持续上涨至8月,9-11月逐渐回落,12月到次年1月回升。
这主要是由于供应以及需求的季节性波动导致的,供给方面,夏季母猪配种率低造成冬季仔猪出生数量偏少,加上冬季仔猪发病率高,存活率低,一般仔猪存栏从每年的9、10月份从高位回落至次年2月份达到最低,意味着一般从次年4-8月是生猪出栏数量逐渐减少,并在8月份达到最低。需求方面、每年8、9月份以及年底的节日需求旺盛。但季节性只能延缓或者加速周期,并不能改变周期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