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养猪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养猪数量最多的国家。2016年出栏肉猪68 502万头,生产猪肉5 299万t,人均猪肉占有量38.32kg。虽比2015年有所下降(-3.4%),但仍是世界猪肉生产第一大国。
近100多年来,中国人民饱受战争的动乱之苦。特别自晚清(1840年)鸦片战争后,受封建王朝统治的中国被外国列强所瓜分。先是被沙俄帝国和日本军国主义割地、赔款,后又发生辛亥革命(1911年)前的国内军阀混战,辛亥革命后又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衰家破,养猪业也衰败不堪。养猪虽是我国农村广大农民的主要副业,但养猪数量甚少,多数人“无钱吃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大规模的战争基本结束,人民安定下来,生活开始好转,至1950年,全国人口5.52亿左右,年未存栏猪6.4亿头,出栏猪3.22亿头,猪肉产量166.5万t,人均猪肉占有量3.02kg。部分人开始“在节日可吃到猪肉”。但养猪生产的道路仍然曲折。1958年之后的3年,人祸加天灾,国民经济进入困难时期,养猪数量和猪肉产量大大减少,1961年,全国猪肉产量只有148.9万t,而全国人口有6.58亿,人均猪肉占有量只有2.26kg。大、中城市居民只好实行“凭票吃肉”。
中国养猪业的快速发展是在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农业粮食产量逐年大增,特别是1985年取消全国生猪派购,开放经营之后,大大调动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全国养猪数量快速增加。至1992年,全国猪肉产量达2 600万t以上,人均猪肉占有量达22.5kg左右。大、中城市取消了“凭票吃肉”,进入“敞开吃肉”的时代。但与发达国家比较,消费水平还不是很高。
又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至2003年,全国猪肉产量再一次提高,达4 300万t以上,人均猪肉占有量达35kg左右。以后,又经十多年,至2015年,全国猪肉产量达5 487万t,人均猪肉占有量达40kg左右。与发达国家基本持平,全国人民不但可以真正“敞开吃肉”,而且进入要求“吃好肉”的时代。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养猪历程,是我国养猪生产理念、技术发生重大变革的40年。
1.1、养猪生产规模化、商品化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我国1985年取消生猪派购后,广大农民踊跃发展养猪,但千家万户,规模都较小。据统计,2008年全国养猪户达到7 238多万个,其中年出栏肉猪50头以下的小农户占96.66%。他们出栏的肉猪数占全国6.1亿多头出栏肉猪的55.95%。市场经济要求养殖户提供数量更多生长更快的商品肉猪。以千家万户小规模饲养猪为主的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和外资不断加大投入,一批年出栏万头、3万~5万头、甚至10万头以上肉猪的公司、集团开始涌现。
有的组织成“公司+农户”的联合体、合作社或集团公司,小猪场不断关闭或被兼并,2014年,全国养猪户减少至4 953.68万户,(6年内减少了2 284.5万户,或-31.56%)。但中、小猪场至今尚未被完全取代,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下的小农户仍占99.6%,出栏肉猪数占全国出栏总数7.35亿头的58.2%。
1.2、改变猪的品种结构
我国原有的地方猪种和外来猪种杂交的土二元、土三元肉猪,生长慢、瘦肉率低,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外国瘦肉型猪种(大约克、长白、杜洛克)大量引入,生长速度快、瘦肉率较高、饲料报酬较高的“洋三元”杂种肉猪(杜×长×大)迅速推开,我国生长慢、瘦肉少的地方猪品种急剧减少,由过去连片饲养变成群体基因分散、碎片式的零星分布,有的甚至频临绝灭,亟待拯救。
1.3、改变饲料的配制和饲养的生产模式
以“玉米+豆粕+添加剂”的配合饲料日粮迅速取代“以青粗饲料为主+少量精料”的传统饲料。快速肥育替代了“吊架子”肥育方式。仔猪28/35d早期断奶替代了老式的“60d断奶”。哺乳母猪料、教槽料、断奶仔猪料、肥育猪料等等,各种浓缩料、配合料应运而生。从国外大量进口大豆,对外依存度达80%。各种自动喂料设备广泛应用。种公猪站和人工授精技术迅速推开,母猪产仔不再一年1.5胎或1.8胎,而是一年2.1到2.3胎。
1.4、改变粪污处理的方式
漏缝地板+水冲粪/水泡粪替代传统的垫草式平面饲养;利用猪场粪污水产生沼气、利用沼气发电;推广使用厌氧发酵、好氧发酵、生物发酵塘、固液分离、高床饲养、高床发酵、异位发酵床等技术。
1.5、不断改进已进口的外种猪群的性能;每年都从国外进口种猪
随着大量外种猪的引入,国外规模养殖所产生的多种猪传染病,特别是一些难以预防的病毒性传染病也传入中国,并且还出现某些新的变异(如猪高致病性蓝耳病),但它并未阻挡从国外进口种猪的步伐。
这40年中,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我国生猪价格曾发生多次周期性的波动,猪多价低,价低猪少,猪少再价高,价高再猪多,高高低低,周而复始。在这个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多少养殖户在猪价高时发了大财,一头肉猪的利润在500~800元,甚至更多,建个万头养猪场,年有利润上千万元,兴高采烈;有的头脑发热,又不断扩张。接着是,猪多过剩,猪价低迷,出售一头肉猪亏损几百元,上万头猪低价出售,或因病大批死亡,又有多少养殖户负债累累,抱头痛哭,甚至轻生。
我国猪价波动的周期大致是18~19个月1次。谁掌握了这个规律,谁就能赚钱。它只有两次被打破,一次是2007年初开始,全国猪病大暴发,母猪存栏减少,肉猪存栏下降。据《中国畜牧兽医报》2007年7月22日报道,2007年6月底,全国存栏肉猪为4.76亿头,这个数字与2005年底存栏5.03亿头相比,减少2 700万头,国内母猪存栏4 400万头,与2005年存栏4 893万头相比,母猪数减少了493万头(10%左右)。
2007年6月11日,农业部正式向世界宣布:中国20多个省市感染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价连续多月居高不下, 2007年4月猪粮比价达6.02∶1,至12月达9.07。2007年6月全国猪肉批发价达19.24元/kg,比2006年同期上涨了74.6%。这种情况,直到2009年5月才恢复稳定(猪粮比下降至5.91)。
另一次是2015年开始的因养猪场过多、过密、污染生态环境的问题而引起环保部门发布“禁养令”。从2012年9月开始至2013年9月的11个月,国内母猪数量均在5 000万头以上,创下了我国饲养母猪数量最多的历史记录,造成我国养猪产能过剩,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出栏肉猪分别达7.15亿头、7.35亿头和7.08亿头。致使我国2013-2015年猪价大跌。
养猪密度过大、猪场粪污没有很好处理又污染了环境。据农业部测算,2016年生猪粪便产生量超过6亿t,约占畜牧业粪便总量的1/3,综合利用率不到一半。为此,农业部在2016年4月20日,印发了《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首次提出我国养猪生产的区域布局规划,将全国的省、市分为养猪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发展区和适度发展区。
2016年10月28日,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发布: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技术指南(环办水体[2016]99号文件)。在约束发展区的省市,关闭、限时拆迁了许多猪场,使母猪数量迅速下降。据农业部公布,国内母猪数量2016年1月为3 785万头,2017年1月为3 651万头,2017年6月为3 586万头,比2012-2013年5 000万头减少了1 000万~1 500万头,生猪存栏数也一直保持在3.7亿头以下,这就是2016-2017年生猪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目前仍处在这种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