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在东北,也并非一帆风顺,毕竟,这是他们第一次亲身经历极寒气候。
“南猪北养最大问题是粪污处理。”上述科研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许多南方猪场来到东北以后,都咨询过他,原因是南方粪污处理的方式,在北方失效了。比如南方常年温热,粪污可以发酵,但在东北有着长达5个月的冰封期,压根没有温度支持发酵。
再加上土地封冻,即便发酵了,也没办法及时还田。企业只好把处理过的粪污先堆积起来,黑龙江一位不愿具名的养猪专家总去现场采样,看到有的企业拉着小车推粪,一点点堆积成山,最高的有十二三米,3个篮球场那么大。
“我们正在解决这个问题。”上述科研人员指的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正在推进的“农业部种养结合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正在研究怎么把猪粪和种植结合起来,建立了猪-玉米、猪-水稻、猪-森林等多种种养模式。目前,实验室在哈尔滨呼兰区的示范基地,把一个2万头猪场和一片2万亩玉米地进行配套,秸秆和猪粪生产生物肥,生物肥直接还田,田地产出的玉米正好供给猪场使用,“除了绿色猪肉,没有任何副产品”。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所所长张树敏,同样赞成种养结合。据他观察,第一批挺进东北的猪企,有的运作很好,但大多数还没有达产,或者是达到地方政府希望的规模。
张树敏认为,能否招到人才是一个关键因素。比如在东北农村,40岁以下的劳动力基本外出打工了。另外,大型猪场往往远离人口聚集地,这又很难打动现在的年轻人。“我支持种养结合,也是希望通过家庭牧场,把人留住。”
甘超已经摔过一次跟头了。前段时间,他去东北的大学里招人,没想到一个都没招来。目前,泰来猪场共12人,除了厨师、财务和打杂的,直接参与养猪的只有6人,虽然生产效率高,人也够用,但是种猪马上要配种、产崽,还是需要人手支援。
回想以前在四川招人时的轻而易举,甘超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他说,四川那边的大学生,只要学的是畜牧专业,还没毕业,都抢着来基层实习,但东北人不愿意到猪场来,宁愿去考公务员,“可能是家里地太多了”。
“要么就是工资要得高。”甘超一脸疑惑地说,南方的实习生一个月1500元,东北的居然要2600元,“按理说,北方的工资应该降低才对啊。”他寻思着,要不要回趟四川,再招一些四川人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