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断奶应激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断奶应激对仔猪的外在影响主要体现在仔猪采食量下降,生长速度缓慢,皮肤苍白、毛乱无光泽、抗病力下降,严重的会出现腹泻、水肿等疾病的发生,导致僵猪的产生,甚至死亡。相关研究表明,28日龄或35日龄断奶的仔猪,断奶后第1天仔猪平均日增重相比断奶时下降95%或87%,生长几乎停滞,断奶应激对日增重的影响一直持续到断奶后20d,随后逐渐恢复正常。
断奶混群后,仔猪行为发生改变,通过打斗建立新的次序。新次序的建立,需要5~10d的时间,在此期间,仔猪间不断追逐、打斗、撕咬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外伤,容易导致葡萄球菌的感染,同时,仔猪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均较低。研究表明,断奶后1~5d,仔猪活动时间显著增加,是断奶前的3~4倍 ;休息时间显著减少,仅是断奶前的1/2~1/3;饮食时间增加,是断奶前的2倍,但饮食时间没有规律;这些情况在断奶后10d左右趋于正常,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2、断奶应激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断奶后9d内,仔猪血液中血糖、脂肪、球蛋白含量均低于断奶前。断奶后第1天,以上指标下降特别明显,血糖下降大约45%,脂肪下降约17%,球蛋白下降约7%。血清中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水平下降,此后逐渐升高。
有研究表明,断奶后7d内,仔猪血清中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都升高,并且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活性显著增加,而血清中总蛋白、球蛋白、白蛋白、尿素氮、胆固醇、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显著降低。血清中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含量及活性的升高,可以作为仔猪断奶后是否处于应激状态的判断指标。
3、断奶应激对仔猪免疫系统的影响
仔猪出生后,大约需要4~5周龄后才能完善主动免疫。因此,断奶前,仔猪一般是通过母源抗体而建立的被动免疫。断奶后,仔猪无法获得母源抗体、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活性肽等乳源性生长因子,加上断奶应激对仔猪免疫能力的抑制,导致仔猪的抗病力下降,发生腹泻的几率升高。
断奶后,仔猪采食量下降,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不足,黏膜屏障遭到破坏,肠绒毛受损,黏膜分泌功能下降,干扰素生成量减少,造成T淋巴细胞受损,进而影响了免疫细胞的功能。脂肪酸摄入不足,造成淋巴细胞萎缩,维生素E、硒、锌、铁等与免疫相关物质的缺乏,对机体的免疫机能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断奶应激导致白细胞吞噬机能下降,血清皮质醇浓度升高,血清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含量降低,说明断奶应激导致了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蛋白质分泌增加,出现氮负平衡。皮质醇的升高,抑制了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的合成和分泌,断奶仔猪的基础代谢降低,生长受到抑制。
断奶后,仔猪采食量的降低,导致和免疫相关的维生素、微量元素摄入不足,影响了机体的免疫机能。断奶前,随着日龄的增加,仔猪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的数量和功能逐渐增强,3~4周龄增加尤为明显。断奶前,B淋巴细胞的变化规律和T淋巴细胞相似。
断奶应激对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数量和活性均有抑制作用,并且对B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恢复时间也更长,断奶应激还能抑制仔猪抗体的合成。
饲料抗原对仔猪肠道免疫系统的建立具有较大影响。如饲料中的大豆球蛋白能被6月龄前的仔猪吸收,引起短暂性的过敏反应,导致断奶仔猪肠黏膜淋巴细胞增生、隐窝细胞有丝分裂加快、肠绒毛脱落。组织上的损伤导致功能上的变化,肠道组织结构的损伤导致一些酶类分泌量和活力下降,进而导致仔猪的营养性腹泻,营养性腹泻引起仔猪的抗病力下降,可能导致病原性腹泻的发生。
4、断奶应激对仔猪消化系统的影响
断奶应激对消化道形态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肠绒毛萎缩、受损、脱落,肠隐窝加深,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降低,断奶日龄越小,影响越大。研究表明,断奶后5d左右,肠绒毛长度和肠隐窝深度达到最低值,肠道的消化吸收面积达到最低值,严重影响了小肠的分泌、消化、吸收功能。
断奶前,仔猪胃肠道内的微生物主要以乳酸杆菌为主;断奶后,胃肠道内出现除乳酸杆菌外的其他细菌和真菌,加上断奶应激的影响,导致仔猪胃肠道内环境的变化,体现在外来细菌和真菌的大量繁殖,占据主导位置,而乳酸杆菌处于从属地位。
断奶应激使仔猪胃肠道pH升高,偏碱性。胃酸分泌不足,造成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能充分消化吸收,大量未完全消化的营养成分被微生物异常发酵,改变了胃肠道的内环境,有益菌群的繁殖受到影响,从而导致病原菌大量繁殖。大肠杆菌大量繁殖,逆行至小肠,释放毒素,这些毒素穿过肠壁进入血液,引起杯状细胞分泌的肠液,而肠道吸收作用降低,导致仔猪出现腹泻。
4周龄以前,随着日龄的增加,仔猪胃肠道消化酶活性逐渐增加。断奶后1周内,仔猪消化道内的各种酶的活性降低到断奶前的1/3,恢复到断奶前的水平大约需要1~2周的时间,但脂肪酶的活性仍然没有得到恢复。断奶仔猪消化酶活性的降低,直接导致了饲料的消化吸收率下降,加上消化道的通透性增加,仔猪发生腹泻的几率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