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猪生产相对落后,目前仍存在大量小规模、分散饲养的养殖户。生猪生产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问题尤为突出,良种繁育体系不够完善,基层畜牧兽医队伍不稳定,检测设备和手段落后,导致防疫不力和兽药滥用。专业合作组织规模较小,实力薄弱,组织协调力不强,市场风险仍不易规避,影响生猪生产的稳定发展。
生猪价格波动风险加大
近年来生猪价格波动剧烈,2006年5月至2008年4月,全国生猪价格由5元/kg上涨至16.87元/kg, 涨幅达183%;2010年4月至2011年6月,全国生猪价格由9.53元/kg上涨至17.54元/kg,涨幅达85%。
而2010上半年,生猪价格快速下滑,由1月份的12.09元/kg迅速下跌为6月份的9.64元/kg,使得全国生猪养殖平均亏损面达到60%;2013年末到2014年4月受供过于求的生猪市场和消费下滑影响,生猪价格又大幅下跌,由2013年底的14.9元/kg跌到10.0元/kg以下,每头猪亏损达300多元。
生猪价格的剧烈波动,对生猪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生猪价格下跌养殖户亏损严重,而生猪价格的快速上涨则使得居民消费水平大幅下降,对农村居民及城市贫困人口日常生活带来显著影响。
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面临人才瓶颈和劳动力短缺
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劳动力短缺对生猪产业的影响己经显现。由于养猪的工作环境较差,其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也较低,加上规模化养猪对防疫要求很高,需长时间的隔离,生活单调乏味,许多人不愿从事此行业,导致养殖企业招工难,养殖企业缺乏有能力、有技术、肯吃苦的熟练饲养人员,而具备较全面养殖技术和实际操作经验的规模养殖场场长更少。这对生猪产业的稳定和长期发展十分不利。
重大动物疫病成为制约我国生猪业发展的障碍
随着生产发展,规模化发展加快,规模养殖密度增大,饲养环境变差,防疫不严也容易滋生疫病,一旦疫病暴发,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大,造成损失巨大。近年来,我国生猪疫病呈多发态势,如猪流感、猪蓝耳病等各类重大疫病在我国时有发生,一方面会造成生产能力下降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养殖户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会使消费者产生恐慌而减少猪肉消费意愿。同时也影响了我国猪肉的出口贸易。
生态环境对生猪业发展的制约日益突出
随着养猪场数量的增加和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国家关于畜禽养殖业环保政策的出台,一方面使养殖污染得到控制,环境状况得到好转,但另一方面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养猪业环保法律法规客观上提高了进入养殖业的门槛,也大大提高了规模养殖场的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