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引入了PPP模式(即公共部门-私人企业-合作)。截至目前,尤以国家发改委为代表主导PPP项目案例为主,涉及水利设施、市政设施、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
PPP融资模式的特征一般体现在:首先,政府针对具体项目特许新建一家项目公司,并对其提供扶持措施;然后,项目公司负责进行项目的融资和建设,融资来源包括项目资本金和贷款;项目建成后,由政府特许企业进行项目的开发和运营,而贷款人除了可以获得项目经营的直接收益外,还可获得通过政府扶持所转化的效益。
在湖北仙桃市三伏潭,现有畜禽规模养殖场36家,年出栏生猪2.6万头、存栏蛋鸡32万只,每年产生畜禽干粪、粪水各2万吨。为了解决养殖粪水处理难的问题,当地探索出了粪污综合利用PPP模式。

政府出资建设粪水处理和运行系统,养殖业主出钱为粪水处理买单,合作社出力负责粪水处理和还田利用。杨爱君称,每年可收集处理畜禽养殖粪污2万吨,可全面解决全镇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水处理难、利用难的问题。同时,种植蔬菜每亩节约肥料200元,每亩提高单产与价格增收500元,每年为合作社增收420万元,取得了明显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
现阶段,我国国家层面畜禽废弃物处理PPP模式已经起步。2016年起,农业部开始选择典型区域,开展试点示范,探索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新机制新模式。2017年7月28日,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共同组织筛选了农业领域首批PPP试点项目,其中就包括了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
PPP模式的引入将为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带来三大益处:
一是市场化机制的引入将提升农业污染治理的整体效率,改变以往政府单一主体所导致的缺乏动力、效率低下的问题;
二是如果政府能够发挥好财政投入带来的撬动效应,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项目投资需求大、融资难的问题将得到改善;
三是资源的再利用和环境治理将带来极强的外部性,由于许多农村地区电力天然气等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将满足一部分农村用电用气需求,同时污染的治理将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土壤肥力的增加也将增添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