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塘内循环
池塘内循环生态养殖系统(IPA)由美国大豆协会引进中国并推广,将池塘养殖传统的散养模式变圈养模式。池塘內循环系统主要由养殖水槽、推水装置、投料装置、增氧装置、集污及排污装置、挡水墙、养水区、推水设备等组成。

二、内封闭循环养殖模式
这里介绍的是泰国虾农Arunsopha的内封闭循环养殖模式,其系统由四种不同类型池塘配合在一起工作。第一种类型池塘用于养虾,池塘配有增氧机和集污系统,养殖污水流经第二种类型池塘,该池塘饲养有罗非鱼,罗非鱼用于处理虾池的残饵等有机物,并净化水质。然后,罗非鱼会进入第三种类型的池塘,该类池塘中饲养有尖吻鲈或鲈鱼,用以控制罗非鱼的种群数量。


三、水产养殖仿生学系统
“水产养殖仿生学”这一概念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泰国。当时泰国对虾养殖面临着我们现在的困境,疾病增多防治困难。偶然的机会,人们注意到谷糠对保持虾类健康有积极的效果。通过不断的试验,经历无数的挫折,“水产养殖仿生学”技术最终成型。相比于微藻和生物絮团这两种目前流行的虾池环境控制技术,水产养殖仿生学能够在低成本情况下稳定地保持养殖池水体条件。
水产养殖仿生学的重点在于让池塘水体模拟自然的河口条件,利用浮游动物大量增殖作为养殖虾类的营养补充并且有益菌可以调节水质。一般的操作是前期用发酵好的米糠等泼水培养桡足类,同时投喂发酵豆粕、花生麸等,全程不使用商业饲料。定期在池底缓慢拉动链条或绳索防止生物膜的形成,同时可以释放底泥营养,起到改底、调水、培养浮游动物的作用。
但是水产养殖仿生学有一个主要的缺点:室内系统使用不便和土地需求相对较高。但由于生产成本更低,生产方式更加可持续化,虾的品质不断提高,水产养殖仿生学这个概念在全世界快速地被推广并运用在高位池。

料台上摄食发酵豆粕的对虾

养殖户在泼发酵好的米糠
四、生物絮团技术
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Technology,BFT)是借鉴城市污水处理中的活性污泥技术,通过人为向养殖水体中添加有机碳物质(如糖蜜、葡萄糖等),调节水体中的碳氮比(C/N),提高水体中异养细菌的数量,利用微生物同化无机氮,将水体中的氨氮等含氮化合物转化成菌体蛋白,形成可被滤食性养殖对象直接摄食的生物絮凝体,能够解决养殖水体中腐屑和饲料滞留问题,实现饵料的再利用,起到净化水质、减少换水量、节省饲料、提高养殖对象存活率及增加产量等作用的一项技术。
以色列养殖专家Avnimelech(1999)首次提出了生物絮团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并在世界各地推荐和倡导的生物絮团技术的应用。

生物絮团养殖鲶鱼

生物絮团养殖南美白对虾

生物絮团养殖罗非鱼
五、离岸深海网箱养殖
由于近岸养殖易受人类活动,特别是陆源污染的影响,海水养殖与生态环境问题、食物安全问题的关系日益密切。因此,除了研究推广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与技术外,发展离岸深海养殖技术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海水养殖新方向与趋势。

下接:水产养殖的环保升级路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