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颡鱼网箱养殖模式
网箱养殖黄颡鱼病害种类总体上不多,但只要发生烂身病是很难治的,尤其是大面积的方形烂身难以治愈,越到后期越是严重,治疗难度更大。为了提前预防,我们需要了解烂身的发展过程。
黄颡鱼烂身的前期症状并不明显,养殖户突然发现整个网箱的鱼吃料急剧变差,以为只是鱼受到惊吓,并不太在意,此时可见网箱表面有粘液状物质漂浮,偶见零星死鱼,这个不明显的过程可维持3天左右。不采取措施控制,烂身开始萌发,但这个阶段还没有明显烂的症状,只是背鳍、臀鳍之间体侧部分皮肤,以及尾端的皮肤开始发白、发灰,并有零星的 “水泡”出现,这是烂身前期的典型讯号,养殖户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随后,病害加重,水泡逐渐变多,连接成片后,造成大块皮肤发灰、发白、水泡边缘水肿,进而出现表皮和肌肉的成片剥离,露出血红色的肌肉。裸露的肌肉在兼性厌氧微生物的逐步瓦解下开始溶解,烂至露出骨骼,3-5天内死鱼急剧增多,随后持续死鱼。其中,部分死鱼因腹部胀气上浮,还有部分会在网箱底部腐烂“偷死”。

黄颡鱼烂身
1.由于放养密度过大,喜欢底栖高密度的黄颡鱼喜欢在网箱底部聚集,对底层网孔间的水体流通性有较大影响,水质流通差了,氧气交换不好,溶解氧较低。
2.长期未清理的网箱底部积累了较多的有机污泥,容易堵住网孔。由于放养密度过大,每条鱼在网箱底部拥挤在一起,彼此竞争着有限生活空间,游动频繁,容易把网箱底部网绳上附着的有机污泥搅浑在水体中,加大有机物和水体接触面积,加快氧气消耗。
3.高密度的鱼群呼吸代谢也要消耗大量氧气,特别是投料后的消化过程中,生化反应耗氧更大,导致网箱底部的溶解氧远远低于网箱外水体和网箱上层水体。夜间,水体光合作用停止,鱼、藻类、细菌呼吸耗氧,如吃料过饱缺氧的情况缺氧会更严重。

死鱼严重的网箱
事出必有因,有因必有果!任何病害都是在一定客观条件才会爆发,黄颡鱼烂身也是外因、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导致黄颡鱼缺氧临界值是4 mg/L,一旦低于这个数值,黄颡鱼生长各方面就受到胁迫,容易发生烂身。但这里不是说烂身一定是缺氧导致(还可能是虫咬、相互摩擦),但缺氧确实会加重烂身的几率,成为烂身的重要诱因。
本次台风“天鸽”过后,死鱼剧烈。从内因考虑,也就是黄颡鱼自身的免疫角度,台风后的鱼体受到强烈刺激胁迫,外加厌氧环境胁迫下,双重胁迫导致鱼体免疫低下。
外因上考虑,首先,台风导致江水浑浊,浑浊江水的有机质本身氧化耗氧较大,有机物悬浮后和水体接触的表面积更大,耗氧更快,导致网箱水体耗氧严重,耗氧环境为兼性厌氧致病细菌大量繁殖创造条件。
水里兼性厌氧致病细菌普遍存在,平时和鱼保持微妙的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的杠杆就是鱼自身的免疫力。其次,台风后水中悬浮泥沙剧烈水流的反复冲击会刮伤黄颡鱼脆弱的皮肤,同时鱼体之间的摩擦以及网箱和鱼体之间的摩擦都会细微擦伤鱼体,受损的鱼体皮肤更容易感染,继发烂身。

健康的黄颡鱼
1.从内因出发,黄颡鱼烂身治疗难度大,关键是提高自身免疫力,日常选择大厂饲料产品,结合多维类产品的定期拌料内服,提升鱼体自身的免疫力。同时拌料内服乳酸菌,维护黄颡鱼肠道生态健康。
2.日常少量多次使用生石灰化开后泼洒水体改善水质。及时清除垃圾等漂浮物,防止网目堵塞影响水体交换。
3.发病后,及时捞除病、死鱼,争取尽早控制病情,以免扩大感染。对于烂身不是很严重的情况下,用苯扎溴铵和戊二醛处理后,聚维酮碘消毒一次,切勿选择剧烈的氯制剂。
4.有条件情况下配置增氧设备。以罗茨鼓风机带动多个微孔增氧盘进行增氧,当养殖密度较大或天气异常时,对网箱内溶解氧提升很有帮助。
5.烂身初期的治疗控制上可用:恩诺沙星+阿莫西林+水产多维,或氟苯尼考+强力霉素+水产多维拌料投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