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养猪的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安全卫生、质优味美的肉品,同时获取经济效益.为此,专家认为猪场管理者和生产者必须更新养猪理念,总结以往养猪生产中的经验教训,调整管理措施,争取达到优秀的生产成绩,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较低的生产成本.
改善猪场环境
猪的生存环境决定猪场的成败。规模化猪场追求生产成绩,猪群处于高强度应激状态,环境条件对猪群的健康及生产力影响极大。防控猪病和提高生产成绩是规模猪场盈利的首要因素。
生产实践表明,只有生长在适宜的环境下,才能增强猪的抵抗力,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充分发挥遗传性能和生产潜力。不良的生存环境可直接导致猪场内疫病的发生和传播,甚至可引起各种烈性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疾病等。长期在高温环境条件下,猪只食欲下降,饲料消化、营养吸收能力降低,饲料转化率下降;生长缓慢,甚至停滞。长期饲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公猪性欲下降,母猪产仔数减少,产弱猪多,成活率低,断奶重降低,严重影响育肥期的生长。
猪场的管理者和生产者一定要想方设法为猪群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树立环境卫生新理念,猪场应建立严格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制度,粪污等应及时清扫,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周边空地应植树绿化,美化环境。
树立营养平衡
据生产实践,饲料约占养猪成本的80%左右,饲喂质量好、营养平衡的饲料能保证猪只各个阶段生理生长的营养需求,促进猪的健康生长,提高抗病力。价格低廉、质量差、营养不平衡的饲料表面上看降低了成本,实际上对猪的生长不利,生长缓慢,养猪效益差。营养平衡的高质量饲料,不仅能完全满足猪只生长需要,而且对猪体免疫系统发育也有重要作用,可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母猪的营养水平决定仔猪的生长发育,直接影响养猪的效益。母猪怀孕期间,营养平衡产后奶水充足,能确保仔猪出生后10h内吃到质优量多的初乳,促进免疫机能,为保育期、育肥期的健康打好基础。
另外,稳定的饲料质量是养好猪的关键。在任何生长阶段,随意改变饲料质量均会引起猪群的较大应激反应,甚至可能成为发病的诱因。很多猪场由于市场因素,猪价下跌时,疾病的发生往往会转移到很少发病的生长育肥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是为了节约成本而改喂价廉质差的饲料,加上日常生产管理的松懈,致使猪的抵抗力下降,疾病乘虚而入,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提倡养重于防
传统的“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治方法已达不到控制疫病的目的,有些规模场因疫病而面临倒闭。其实猪场发病大多是在饲养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发生的,也就是常说的条件致病。规模猪场疫病控制的重点应从“预防为主”转变为“养重于防”的新理念,养不是简单的喂料、给水,而是科学的“饲养管理”:包括环境控制(温度、湿度、卫生、通风等),平衡营养,适当运动,减少应激等。让猪在适宜的环境中,自由采食和饮水,调整生理和心理,增强抗病力。
疫苗不是“万能法宝”
生产实践表明,疫苗注射了不等于把整个猪场的防疫工作都做好了。不少猪场的管理者认为注射了疫苗就一定不会发病了。有的猪场甚至把猪用的各种疫苗都用上了,以为就不可能再发病了。结果有些场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导致疫病更加复杂,给确诊带来难度,损失惨重。实际生产中,各种规模猪场由于内外环境条件不同,已发疫病种类不同,制订的免疫方案也应不同,没有一个免疫方案适合所有猪场。
一个猪场“需”注射何种疫苗,剂量多少,何时接种,用活苗还是灭活苗,一定“要”根据本场实际确定。注射的疫苗种类多了,注射时间间隔短,应激就会增多,造成疫苗间抗原相互干扰而影响免疫效果。所以首先要确定本场重点防疫对象和疫病种类。
总之,规模猪场科学养猪防病的工作重点要放在饲养管理上,把场内的环境管理搞好,把外部条件改善好,只有在良好的饲养环境下,在猪群正常状态下,通过抗体检测,制订科学合理的免疫方案,正确使用疫苗才能达到理想的免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