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绦虫病是由莫尼茨绦虫,曲子宫绦虫,无卵黄腺绦虫寄生于羊的小肠内而引起发病,主要危害羔羊。这3种绦虫即可单独感染,也可混合感染。近年来,作为羊绦虫病有发生趋重的态势。羊绦虫病在我国分布很广,许多地方呈地方性流行,在潮湿季节最易感染发病,严重影响着羊的生长发育,尤其对羔羊危害严重,会造成成批羊只死亡,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养羊业的发展。
此病在羊吃草时吞食了含有似囊尾蚴的地螨后即可感染。地螨是绦虫病的中间宿主,而在北方地螨多在温暖和多雨季节活动,夏秋季较多,所以此期羔羊绦虫病发病也较多。在北方地区全年共形成3次高峰期,第1次高峰期是7月,第2次高峰期是10月下旬~11月上旬,第3次是翌年的2月份。经调查表明,羊绦虫病与年龄的关系密切,羊的年龄越小对绦虫感染率越高,反之、年龄大,感受性越低。由此看出绦虫病主要是危害羔羊,成年羊往往是带虫者,不表现临床症状。
感染绦虫的病羊一般表现为食欲减退、饮水增加、精神不振、虚弱、发育迟滞,严重时病羊下痢、粪便中混有成熟绦虫节片,病羊迅速消瘦、贫血,有的病羊出现痉挛或头部后仰的神经症状,有的病羊因虫体成团引起肠阻塞产生腹痛甚至发生肠破裂。病末期,羊常因衰弱而卧地不起,多将头转向后方,有咀嚼运动,口周围有许多泡沫,最后死亡。
在预防上,羊绦虫病主要在驱虫。羊放牧后30~35 d进行第1次驱虫;间隔10~15 d后进行,第2次驱虫;成年羊放牧后50 d进行驱虫,驱虫后的羊粪要及时集中堆积发酵,以杀死虫卵。应用药品有硫双二氯酚,氯硝柳胺、硫酸铜、仙鹤草根菜粉。避免在低温地以及雨后、清晨和黄昏放牧,合理地使用牧地,尽量减少羊吞食地螨而感染绦虫病进行综合性防治的一个重要环节。
另外,采用圈养的饲养方式,以免羊吞食含有地螨的草而感染绦虫病。不要在潮湿地放牧,尽可能少在清晨、黄昏和雨天放牧,以避免感染病菌。经过驱虫的羊群,不要到原地放牧,要及时地转移到安全牧场,可有效地预防绦虫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