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猪场绩效管理八个关键误区(一)
说起猪场绩效那些事,每位老板/场长都有说不完的血和累。不做绩效是等死,员工积极性与生产效率迟迟提不上来;实施绩效,投鼠忌器,怕推行不成还惹得一地鸡毛,又掉入”找死“的另一个魔鬼陷阱。为此,华南兽医养猪MBA分析了数个猪场的相关得失经验,归纳为”猪场绩效管理的八个关键误区“,希望对广大养猪企业有所启发和帮助。
5、老板/场长不纳入考核
老板/场长认为绩效考核是一线员工与主管的事情;因为员工不好好养猪,执行力差,往往只对他们进行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管理者本身却“逍遥法外”,引发员工不小的异议。在养猪MBA公开课中,特约老师多次强调老板/场长拥有最大的权力、可调配最多的资源;他们是绩效管理最大推动者,也是最强力的阻扰者。考核有一个从上到下的过程,绩效问题首先是“管理者的问题”;只有对管理者也进行绩效考核,才能做到“人心齐,泰山移”。
此外,在同一猪场里有时会实施普通员工和亲戚/核心骨干完全不同的考核标准;包括计算方法不清晰,考核过程不透明等,这些都会使绩效的效果大大降低。
6、急于求成、急火攻心
我们给猪场做绩效咨询和交流的时候,不少老板们希望能拿出一套马上见效的方案,其急切之情溢于言表。绩效管理是一个“慢变量”,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涉及到人员管理、目标与任务制定、员工沟通、结果应用等多方面的内容;需要有步骤的推进,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破茧化蝶过程。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急于求成的心态只会导致“急火攻心”而死;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长远规模与困难心理准备,虎头蛇尾的情况经常发生。
7、指标设置不合理
考核指标无法量化:如安排服从性、执行力、忠诚度;这些指标评定受主观性因素很大,操作性并不强。从来没有一位员工会讲自己执行力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不可量化的指标需要尽量避免(或占较少的权重),否则可能会成为送分的机动指标。
无法提供真实、准确的生产数据:由于没有建立数据管理与报表系统,场长提供的生产数据(如断奶PSY、成活率等)无法获得员工的认可;在计算绩效工资时,成了扯皮会。甚至为提高自己的业绩,数据造假、偷隔壁舍猪只也时有发生。
考核没有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考核指标涉及配种分娩率、母猪死亡率、疾病防疫、猪舍卫生、数据准确性、出勤天数、制度执行情况等10多个指标;各指标权重比分设计相差不大,员工分不清工作重点,无所适从。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员工考核分数很高,但结果未必是场长所需要的。尊重即有的现实
8、不尊重即有现实
笔者最近接触到一个这样的猪场:生产成绩不理想,离老板预期仍有PSY 2头左右的差距;实施绩效后,直接以X+2为基点进行考核。实施一段时间后,由于生产成绩没有提上来,员工工资反而比以前少了100-200元/月,造成更大的生产成绩与人员方面的波动!这是典型的“不尊重即有现实”的失败案例。
“现实存在就一定有其合理性”,场长不能忽视现在真实性,从自己设想的理想境界出发。根据现在生产成绩,进行“增量增效”、“收益共享计划”是劳资双方都能接受的有效考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