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鲁氏菌病)是目前世界上流行最广,危害最大的人畜共患病之一。此病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人畜间布病流行,约占世界1/5~1/6的人受布病威胁,全世界布病患者约有500~600万人,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而且此病还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年新发病人数为50万近几年。
近年来,记者从卫生部了解到,我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持续上升,卫生部已要求各地加强防治工作。卫生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治形势严峻,奶牛、羊主产区疫情严重,并且疫情也呈现从牧区、半牧区向农区甚至城市蔓延的趋势,除重庆、贵州、海南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已有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报告,1996年至2005年,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发病率,从十万分之零点零九上升到十万分之一点五零,十年间上升了16.7倍,我国历史发病人数最多的为1993年,共12097例,2006年,全国共报告发病数19013例,比1993年增加了近7000例,发病数居前十位的省自治区依次为内蒙古、黑龙江、山西、河北、陕西、吉林、辽宁、新疆、河南、山东共占全国报告病例总数的98.15%。
2009年截止到9月底,全国共报告布鲁氏菌病病例18116例,比去年同期的17644例上升了2.68%,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传染病,病畜为主要传染源。人间布鲁氏菌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和睾丸肿大,神经和生殖系统病变,严重者丧失劳动能力。农业部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兽医部门检出的布鲁氏菌病阳性牲畜数量也逐年增加,2005年全国共报告,畜间布鲁氏菌病疫点351个,2006年全国报告畜间布鲁氏菌病疫点已达1178个。
我国布鲁氏菌病疫情呈上升态势,专家分析主要原因有宣传不到位,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差。由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宣传力度不够,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饲养者对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缺乏了解。由于多数人对布鲁氏菌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尤其是个体养殖户不配合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私下转移患畜。还有的饲养者在接产、挤奶时不做任何个人防护,动物流产后对流产物随意丢弃,对污染的场地、器具等不能进行及时有效地消毒,这就很容易造成布鲁氏菌病传播。
人畜间监测不同步,监测覆盖面不够广,防控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近几年,我国虽然大力开展了动物布鲁氏菌病的监测工作,加强了对乳用和种用动物布鲁氏菌病监测,但动物布鲁氏菌病监测范围、监测数量有限,动物布鲁氏菌病发生和流行情况掌握的不全面。由于布鲁氏菌病监测经费不足,有些地区对家畜抽样比例太少,导致不能及时有效的发现淘汰阳性畜。同时,由于扑杀补贴经费不足,对于大量检出的阳性动物,尤其是经济价值大的家畜,难以实施扑杀政策,有的甚至还在继续饲养。这就很容易造成疫情蔓延,增加了感染人及其他健康动物的机会。
对非种用、非乳用动物的布鲁氏菌病疫苗免疫监管不严
疫苗接种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措施,但疫苗免疫效果并不理想。目前,我国还没有将非种用、非乳用动物的布鲁氏菌病免疫列入强制免疫范围内,对个体养殖户难以实施强制性免疫接种,使得很多地方布鲁氏菌病免疫工作难以进行。
家畜流通监管机制薄弱
由于检疫、监管力度差,致使未经检疫的家畜自由贸易、交换和流动,甚至为减小损失而有意使染疫动物进入市场流通,导致传染源进一步扩散,造成新的疫情。
我国布鲁氏菌病疫情防控建议
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必须引起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监测掌握布鲁氏菌病疫情动态,确定传染源和流行特点,预测布鲁氏菌病疫情的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布鲁氏菌病防御体系,以有效的防治本病。
加强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宣传,提高群众自我防护能力
布鲁氏菌病不仅对人类的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也影响到畜牧业和全社会的经济发展,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农牧民,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养殖人员有关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的宣传和培训,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布鲁氏菌病对人、畜的危害性,增强人们对布鲁氏菌病的防范意识,提高人们的自我防护能力。
完善布鲁氏菌病防控机制,加强防控力度
完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加强卫生部门与兽医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实施同步监测与信息互通等,共同做好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增加布鲁氏菌病防控经费投入,加强对非种用、非乳用家畜的布鲁氏菌病监测力度,扩大监测动物种类,增加监测数量,对阳性畜实行严格的扑杀政策。我国对野生动物布鲁氏菌病监测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不断加大监测力度,完善野生动物布鲁氏菌病监测机制,探求适合野生动物布鲁氏菌病的监测方式,为我国布鲁氏菌病防控、净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疫苗接种,建立免疫屏障
由于布鲁氏菌病不仅严重影响着人类健康,也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于非种用、非乳用动物开展强制免疫。同时也要加强能够适用所有动物免疫疫苗的研究,加强区分自然感染与疫苗免疫诊断技术的研究,不断推广与应用快速、敏感、特异的诊断新技术。
加强动物防疫监督力度
加强对动物及其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监督检查。要建立可追溯体系,加强屠宰场监测及动物副产品检测,对动物的流动实行严格的限制措施,加强运输监管力度,以便于追溯出任何呈现阳性样品来源的畜群。各级政府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对患病动物及疑似患病动物及时进行确诊,对布鲁氏菌病阳性动物及时淘汰、扑杀。(赵凤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