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陕西安康:生猪产业转型升级正当时

发布时间:2017-08-29 16:06    作者:.    来源:安康新闻网    查看:
    作为传统产业,生猪是我市畜牧业的“支柱”,历经10余年发展壮大,更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当家”产业。

    据市农业局相关数据,2016年全市生猪饲养量、出栏量分别达535.8万头和310.4万头,生猪总量、出栏量从“十一五”末全省第五发展到现在稳居第二。全市建成千头以上猪场710个,生猪养殖规模化比重达到65%,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生猪规模养殖量和科技水平全省第一。

    然而,进入近三年来,面对日渐趋紧的环境约束,尤其自2015年新《环境保护法》实施以来,各地纷纷重新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加大环保执法力度,规模化养猪产业面临巨大环保压力。

    环保倒逼——

    是当务之急更是大势所趋

    早在2001年,原环保总局就已颁布《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但整体效力有限。此后10余年间,随着我国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面对近年宏观经济环境及养殖业发展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2014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一系列环保政策法规: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是国家首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法规性文件,明确畜牧业发展规划应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

    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新《环保法》,明确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定点屠宰企业等选址、建设和管理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同年4月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在重点河湖及近岸海域划定限制养殖区。农业部跟进出台《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并提出主产县要制定生猪养殖规划,合理划定适宜养殖区域和禁止建设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区域。

    2016年底国务院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要求2017年底前,各地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

    ……

    为有效控制畜禽养殖污染,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促进全市畜禽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我市近年来因地制宜制定了《关于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的实施意见》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方案》,积极推行“科学规划、先批后建”的养殖审批备案制度,合理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

    今年4月,市农业局经深入研究,出台《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清理整治方案》,明确目标:力争2017年底前,完成禁养区内确需关闭或搬迁的养殖场(小区)户的关闭或搬迁,实现限养区内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零排放。

    市畜牧兽医中心主任陈少谋近日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前些年我市在生猪产业发展上,属典型的发展在前,防治处理在后,有些地方在不该建场的地方建了养殖场。随着中省市养猪环保政策持续加码,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已成为猪场生存的当务之急,更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

    企业加力——

  “迫不得已”却又势在必行

    7月中旬,气温屡创新高,在平利县西河镇孚林源牧业工贸有限公司万头猪场,“嗷嗷”的叫声不断从猪场传到办公区,公司相关人员介绍,中午这个点儿正是猪娃子们午饭时间,“他们正在争抢吃食哩!”

    办公区一旁坡地上,是去年12月建成的1000立方米大型沼气站。再向坡上走,是建成投产的万吨有机肥加工厂。据了解,自沼气站建成后,产生的沼气不仅解决了猪场过冬取暖问题,还为周边农户提供生活燃气。产生的沼液直接用沼液车田间施肥作业,沼渣通过再次加工成有机肥,除用于企业350亩高山有机岩茶施肥,还销至县内茶园、魔芋产业园和部分农户使用,“猪、沼、肥、茶”已形成完整循环产业链。

    县境内的平利莲花生态野猪有限公司特种猪养殖场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建立了大型沼气及污水处理工程,沼液通过管道送至北河产业园,浇灌2000亩农经作物;沼气用于发电,解决场内照明和生产用电;污水处理达标后用于场内清洗圈舍,循环使用,达到无臭味、无污染、清洁卫生。

    随着畜牧业快速发展,养殖废弃物已成为困扰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制约瓶颈和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对于眼下种种环保压力,汉滨区恒口镇长明村5组恒润生态养殖公司总经理佘泽邦也体会颇深。

   “企业转型升级迫不得已却又势在必行!”与佘泽邦的谈话中,他历数了企业发展每个阶段的困难和苦衷,其中最大的就是环境问题。两年前采访他时,他正忙于建设有机肥厂和沼气站,说到底,就是要彻底解决猪场的粪污利用问题。此前猪场产生的养殖废弃物造成的臭气、污水问题多次引起周围群众投诉上访。用佘泽邦的话说:“我所走的每一步都是被逼出来的,现在看来,一切都值!”

    据他介绍,沼气工程建成后,除企业自身用气冬天取暖外,还免费供给周围30多户村民,每年为村民每户节省相关燃气费用1500元以上。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既解决了环保问题,又造福了当地群众。

    佘泽邦向记者算了笔账,公司养殖场每天1500头猪产生废弃粪便3吨,其中沼气站消纳1吨,2吨用于有机肥生产,而目前公司有机肥厂加工能力每天5吨,2吨的缺口怎么补?

    为此,2016年4月起,他开始外出与多家畜禽养殖场联系,把他们的养殖废弃物以1立方米50元价格回收,不仅解决了这些畜禽养殖企业一直以来“头疼”的难题,又帮他们“创了收”。一年多来,公司已有12家服务对象,收回3000立方米畜禽粪便,投入相关养殖企业基础设施及支付有机肥原料费用达40余万元。

    机遇挑战——

    让生猪养殖回归循环农业本位

    随着环保新政对生猪养殖产业的门槛准入及养殖方式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更加强调粪污资源化利用,养猪行业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据了解,从国家战略布局看,农业部去年出台“十三五”《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把京津沪和南方水网地区11个省市列为生猪养殖约束发展区,将陕西列为生猪养殖适度发展区,作为生猪规模养殖量和科技水平稳居全省第一的安康,在其中应大有作为。

    从省市战略布局看,今年全省农村工作会进一步明确了“北羊、南猪、关中奶”产业发展布局,省上拿出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今年我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将生猪产业作为全市富硒特色产业重点来抓,纳入对县区单项考核。

    从市场行情来看,据相关专家预测,当前生猪价格短期内很难大幅下跌,加快发展才能抓住机遇。

    从资源优势看,生态富硒是我市生猪产业最具特色和竞争力的资源优势。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富硒)循环农业,着力推进“猪沼园”等循环发展和林下生态养猪模式,并已全面推行。

    陈少谋告诉记者,目前全市生猪产业在农业总产中占比达三分之一,全市规模养殖已占生猪养殖总量的70%,且整个产业链及其衍生等方面最为完备,产业转型升级潜力很大。

    生态、环保、可持续已成为现代生猪产业发展的刚性要求。随着各项环保新政实施,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将成为养殖企业依法经营的重要要素。养猪企业须持续探索各区域生态特点的模式,遵循“减量、无害、再利用”生态养殖模式,让生猪养殖回归循环农业本位。

   “长期以来,企业限于资金实力、生产经营等压力,对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望而生畏,环保治理已迫在眉睫!”采访中,佘泽邦告诉记者,他目前正着手筹划畜禽养殖粪污统一收集集中处理项目,期待能为更多企业解决现实难题,更为企业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畜禽粪污是资源不是污染。”这是农业部部长韩长斌的观点,而对于安康众多养殖企业老板来讲,这种认识业已深入人心,某些领域成效渐显。随着我市现代生猪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深入推进,正在给养殖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机会。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