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一体化养殖为何崛起

发布时间:2017-08-24 14:47    作者:.    来源:    查看:
  重资产模式不可怕,如今的中国,资本并不缺乏,重要的是资本回报率,回报率高,重资产就是高行业门槛。若某重资产行业的资本回报率低,那重资产模式会拖垮一家公司。(养猪业虽然重资产,但资本回报率高,应该加倍杠杆养猪。)

  大背景:环保使得规模化进程再次加速

  因人均资源不足,叠加贸易开放程度的逐渐扩大,国家迫不及待地需要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率,抓环保一举两得,规模化猪场抢占的是散养户退出的市场。

  环保点燃了落后产能退出的高潮,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会快速提升,从40%快速增长到70%,之后会放缓,但10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出栏占比会继续大幅提升,这一点在美国养殖历史上已经印证。

  供给结构由金字塔向倒金字塔演变

  未来家庭农场将占据生猪供给主要地位,适度规模化道路由我国深层次的矛盾综合决定。

  集约式养殖因技术效率改善空间最大,成本优势不断加大,未来发展速度会进一步加快。

  为什么万头出栏以上的聚落式养殖场发展如此迅速?

  原因1:规模效应开始凸显,成本更低

  2002—2010年生猪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规模的扩大,技术效率的贡献次之,这个阶段几乎没有规模效应。

  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大规模生猪养殖的效率优势从2006 年开始凸显。

  2008-2010年养殖技术更新和扩散有效性、规模经济程度明显提高,叠加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规模效应凸显。

  2010年以后,要素投入开始达到冗余,技术效率开始体现,家庭农场成本优势开始加大。

  技术效率进一步体现,管理水平的高度决定养殖企业的高度,一体化优势开始凸显。

  2014年开始,环保成本的提高有利于集约化生产的模式发展,同时技术效率的提升在集约化生产模式中进一步体现,规模效应继续加大。

  成本优势变迁小结:

  1、2002-2008年,养殖要素投入的效率最高,无需过多的技术和管理,散养占优势。
  2、2008-2013年,技术效率改善比要素投入对效率提升的贡献更大,家庭农场的规模效应开始体现,对管理的要求仍然不高。
  3、2014-2020,技术效率改善第一波浪潮已过,技术改善的第二波我们认为在于扣各个细节,综合管理效率的作用开始体现,由于在养殖要素投入、技术效率改善、管理效率等方面都有沉淀,万头以上的猪场聚落式养殖迅速扩张。

  原因2:一体式集约化养殖场扩张制约变少

  集约化养殖场的制约因素纷纷好转:

  1、资金(资本涌入,融资手段变得丰富)
  2、土地(集约式养殖目前还是蓝海,有能力的企业正在“圈地盘”)
  3、人才(分工更细,培养饲养员变易,近年的人力成本上升放缓,大学生扩招)
  4、环保(方便集中处理,平均成本低,符合国家环保调控大背景)

  而公司+家庭农场制约因素有:

  1、资金。(扩张所需资金较少,目前仍是最主流的方式,农民自身资金有限、融资手段单一)
  2、土地。(农民拿不到新的地,政府不批)
  3、人才。(养殖户的老去和养殖辛苦活的后继无人)
  4、仔猪。(仔猪供应紧缺、需外购,但价格昂贵)
  5、环保。(需自购环保设备,并分散还田)

  原因3:国际夹缝中培育新的生产关系

  中国养猪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后果:

  2008-2013年的原种猪进口量达到10000头以上,迎来一波技术效率改善浪潮。

  在饲料环节,猪饲料所需要的豆粕基本上全部来源于进口大豆,主要进口自美国、巴西和阿根廷。2016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已经达到8323万t,占国内消费来源的比重接近90%。此外,高端预混料、疫苗都掌握在国外企业。

  上游越来越依赖国际市场的同时,养殖环节也直接面临着国外养殖业的直接竞争,进口肉不断加大。

  嵌入全球价值链拓展了我国生猪产业的发展空间,使得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变为可能,同时也增加了我国生猪产业受制于跨国公司的风险,并增强了国内外市场的互动性,导致国内市场运行的稳定性减弱。

  全球化浪潮下,分工更为精细,强者更强。由于粮食安全必须掌握在中国自己手上,养殖企业必须要担起生猪供应的任务,但系统的稳定性趋弱的背景下,企业需要面临的挑战更加全面,一体化龙头的优势将更为明显。

  相对于家庭农场,一体化聚落式养殖也是一种生产关系上的变革,能带来生产力的进步,在目前阶段或许有利于技术进步。家庭农场解决了养殖中最重要的责任心问题,但多数家庭弄无暇做数据分析等技术效率改善工作,归根到底是小农经济的进化版,而一体化聚落式养殖能在各个环节都持续积淀技术和经验,未来成本下降空间更大,成本降下来之后,发展的信心也更足。

  由于部分优秀的大型一体化养殖场已经具备较多的技术积累,有的已经无需引种,可以实现技术的自迭代,真正地实现了在价值链上的延伸。

  总结一体化模式发展迅速的原因: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1、生产方式更先进,成本优势由散养、家庭农场转向大型一体化养殖场。
  2、集约化养殖场的制约因素纷纷好转,资本涌入、土地蓝海、可培养的大学生增多、环保规模效应。
  3、国际夹缝中,一体化企业的综合应对能力更强,技术可以开始自迭代。

  工业化养殖是一个重资产、重劳动力的行业,非常适合中国国情(类比汽车、电子),中国具有世界最大的生猪市场,未来中国的养殖企业会具有极强国际竞争力。

  环保是一体化企业的神助攻

  环保神助攻下的模式变迁(2016年为例)

  2016年一条龙、大企业养殖量增幅30-40%;(2016年约有4360万头生猪来自于一体化企业,占生猪出栏量的6%)。

  规模化养殖场数量与饲养量持平或略增(0~5%);散养户(年出栏500头以下)受拆迁与关停影响最大,减少较多,养殖量下降10%-15%。

  环保限制使得散养户加速退出、规模户补栏缓慢,只有具备较完整布局的一体化企业才能较快地扩产。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