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您认为当前虾难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朱盛山:国际粮农组织和相关领域的专家指出,弧菌感染是对虾养殖失败的主要原因,其成因占85%以上。外界环境的变化只是造成对虾的应激,并不是养殖失败的主要因素。对虾生活在池塘底层,pH值耐受范围比较广,在4.5-9.3之间,而极少有池塘水体的pH值超过该范围;同时,对溶解氧的需求量不高,溶解氧耐受范围在0.25-25mg/L;氨氮、亚硝酸盐等在水体中的含量本就不高,特别是前期含量更低,超出多大范围会导致对虾死亡并没有具体的数据,所以氨氮、亚硝酸盐也不会是主要因素。另外,虾塘里面的有毒藻类如蓝藻、甲藻等会产生毒素,有人认为藻毒也是引起疾病的原因,但事实上,自然界中所有藻类本来就能被对虾所摄食,所以,藻毒导致对虾产生大面积死亡也无从论证。从养殖模式的角度来看,从土塘到高位池,再到工厂化养殖,对虾的密度越来越大,但是现在就低密度的土塘来说,对虾养殖也难以成功,说明密度也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通过以上对多种因素的分析,体内的弧菌、病毒才是导致对虾发病的主要因素。当然,这并不是说外界环境对对虾没有影响,优质的水环境对对虾的生长肯定是有好处。但是如果环境的改变导致对虾产生应激,在应激状态下,如果受到同样弧菌数量的攻击,那弧菌病则更容易暴发。不过,最直接的因素还是对虾体内弧菌的数量。在中国养殖欠发达时期,沿海流域的弧菌数量和种类都比较少,而现在沿海水域中到处都存在弧菌,且耐药、耐消毒剂。有专家认为当水体菌群中弧菌达到一定的比例就会引起对虾患病,但究竟是什么比例并没有具体的数据。而如果把副溶血弧菌接种到虾体里面或者拌料投喂对虾,无论体外菌群的比例或者含量如何,对虾肯定会感染疾病,所以真正引起对虾患病的是体内弧菌的数量。
记者:您多年专注于中草药的研究,目前,中草药在水产上有哪些应用?
朱盛山:中草药广泛用于水产动物,包括替代抗生素、提高免疫、抗应激、诱食和添加剂等,主要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提高抗病能力和促生长等,国家农业部也鼓励在水产业中用中草药替代抗生素。
记者:养殖户进行对虾养殖过程中,在用药上或中草药上存在什么误区?
朱盛山:我认为主要有三个误区:第一,大家都知道养虾就是养水,但是养殖户调水太过频繁。其实,每调节一次,对虾就产生一次应激。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标示量消毒剂投入池塘消毒,分别将“消毒前取的水”和“消毒后取的水”涂TCBS培养基平板,实验发现,菌落在平板上是一样多的。这说明了消毒剂没有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反而会引起对虾产生应激;第二,养殖户防治对虾疾病不注重针对性,都是综合防治,这种综合防治不外乎改㡳、消毒、增氧、换水,沷洒抗生素、中药或有益菌(藻)、投喂免疫多糖和护肝中药增强免疫力等措施。但这种针对病理现象的综合用药,绝大多数是无效的,有的可能是有害的;第三,将清热解毒、保肝护胆、提高免疫的人用中药复方套用于虾;第四,用复方药泼洒虾塘,但对虾是无法吸收到相关复方药的有效成分的。这也表明当前水产中药处方乱,药材质量乱,加工方法乱,使用乱这4“乱”问题。
记者:现在大家对白便的原因没有一个定论,您怎么看待该问题?
朱盛山:白便主要是虾肝胰脏坏死排出的病变组织。我认为白便是在天气、水质、和藻相急剧变化时,弧菌入侵虾体引起病变暴发的。
记者:您能否简单分析下弧菌进入对虾体内并引发疾病的机制?
朱盛山:弧菌进入对虾体内到引起发病有一定的周期性,从机体受到弧菌的攻击并累积到表现出病症,一般需要一周的时间。对虾在机体正常的情况下,体内的酶活性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当对虾受到弧菌的感染,酶活性显著下降,一旦酶活性下降,则导致肝功能受损,解毒作用削弱,在受到弧菌攻击的情况下就更容易感染弧菌从而患病。
记者:在防治弧菌感染对虾方面,您有什么新发现?
朱盛山:我们从降低机体内部弧菌含量考虑,从杀灭对虾体内弧菌、保肝护胆、提高机体酶活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发现了由檵木叶、半边莲花、土香薷等8味中草药组成中草药复方效果不错。处方配伍既有中医的清热解毒成分又包含现代医学的抗菌、提高免疫之效。其中檵木叶、半边莲花、地胆草具有清热解毒,利尿、利胆作用;黄芪能增强机体免疫。总的来说,该复方中草药具有杀菌、保肝、增强机体免疫、抗应激、保肝的作用,对弧菌病的防治效果好,且毒副作用小,无残留,病原体不易产生耐药性。
当然,我们也做了多个实验以验证其有效性,首先我们做了最低抑菌浓度试验。我们研制的中草药复方对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嗜水气单胞菌、哈维弧菌等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625g/L,效果比市售中成药抑菌效果强32倍,具体结果见图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