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棚标粗可以提前放苗,规避倒寒潮等恶劣天气,提升虾苗入塘成活率和规格;
2、缩短养殖周期提前达到大规格,规避土塘发病高峰提高养殖成功率;
3、可以尝试一年2造虾,提高池塘利用率;
4、灵活方便,就算前期发病了仍然可以清塘再继续标粗;
5、避开出虾高峰期,以获得更高的虾价。
推广中所遇到的困难
据介绍,天津海大去年带了40多个去福建参观小棚,回来后只有11个建小棚,但11个人养殖全部成功。虽然有了成功案例,但是现在还有很多人在犹豫,总结的来说是因为北方的养殖模式比较粗糙,养殖户还没有到痛点的时候,很多人不愿意改变。实际上,从2015年开始,天津海大就开始推广小棚标粗模式,当时推广的难度非常大,现在有人尝到甜头后,发展到350张棚左右,说明小棚标粗模式的潜力非常巨大。
一般而言,一个400平米的小棚的建造成本1万元左右,一平米可放苗2000-3000尾,可放苗80-120万。外塘上半造放苗密度为2-2.5万/亩(实苗),如果养第二茬建议放1-1.5万/亩,7月中旬卖第一造虾后,即可以进行第二茬的养殖,直到10月初清塘。
小棚标粗成功案例
一、连续3年取得成功
于海龙养了十年虾,三年前考察市场回来后即开始上马小棚标粗模式,连续三年取得成功,算是当地小棚标粗的先行者。目前他的养殖面积为26亩,平均亩产800斤左右,去年盈利30多万,今年计划挑战一年养二茬。
在北方建棚最关键就是抗风,所以一定要选好材料做好工程设计。由于北方的池塘多是沙泥底质,容易渗水,建议在池底铺膜,但不要全铺膜,留出一部分泥底,以提高水质的稳定性。用新膜后最好先进水泡一下再排掉。消毒后调水下菌就行,一般不用下肥。
据于海龙介绍,放苗前先加卤水或粗盐调到和苗场相近的盐度,消毒、调水、等棚内水温达到22度左右即可放苗,5月中旬外塘水温达到20度以上时就可放到外塘。放苗出去前先把膜撩起来一部分,等几天后小棚水温和外塘水温差不多或者比外塘稍低一点即可放到外塘。于海龙标苗的成活率一般达到8-9成,整体成活率达到6成。
于海龙一般标苗20多天达到4-5公分就放到外塘,规格大概2000头左右。如果密度低如放到1000尾/平米,可标到6公分(500头左右)再放到外塘。标苗期间可喂大卤虫以强化营养。如果夏天标苗要把薄膜撩起,还要加遮阳网,以防温度过高。
“我去年7月中旬出虾时就达到了25头左右,但是周边外塘的直放苗还是40多头,不但缩短了时间规格还大了,也就是说缩短的时间还不止20天。今年我计划挑战2茬虾。”于海龙说到。

周占元虽然今年才第一次建棚,但是他根据前人的经验,对小棚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
首先,周占元改进了进水管道,由传统的管道直接进水,改成了由上往下的花酒似加水,既可增氧,又减少了应激,如果遇到高温天气还可以降温。此外增设了太阳灯,夜间低温时可以用于加温。使用蓝膜的保温效果要比白膜要好,有条件的还可以使用双层膜,甚至加盖棉被,保温效果会更好。
在增氧设备方面,周占元使用的是纳米底盘,鼓风机增设了一个空气压缩泵,以防鼓风机坏了可以备用。一般而言,一个鼓风机可管两个小棚。此外,周老板还在池塘四周铺了黑膜(底部不铺),一来可以减少渗水,二来底部留点底泥有利于水质稳定。传统的掀膜麻烦费事,周老板在棚边增设了卷帘机,只要手动摇起来即可通风降温,非常方便快捷。“我这个棚全部都是自己亲自打造,花了20天时间建棚,成本大概是1万元左右。”周老板说到。
“今年我计划一个棚放30万苗,如果按成活率8成算可有24万实苗,然后放到12亩塘进行养殖。我的密度相对较低,如果养大规格虾,标苗的时间可以长一点。”




张悦勇可以说是天津当地最早一批践行小棚标粗的养殖户,至今已经使用5年此模式,当时考察赣榆回来后即开始键棚,还是最原始的棚,但每一年都取得成功,目前已经建了第二张小棚(包工包料成本大概为8000元/张)。张老板一般将棚内盐度调至3格(千万之5左右)后开始试苗。他建议增氧管不要使用铝塑材料的,容易堵,最好使用PVC管。同时建议在塘内放一台小型水车式增氧机,加强水的流动性。
张老板建议外池水要和小棚里的水同步处理,外塘水相当于蓄水池,要消毒、培菌调好水后才能用于小棚,而不是直接抽取外塘水使用。在放苗密度方面,去年张老板一个棚(400平左右)放了150万苗,标粗时间为20天,规格能达到2-4公分,一共出了800斤虾。“今年计划标到800头再放到外塘,这样养殖时间会更短。”
在技术成熟后,张老板计划明年自己建小池进P5苗直接标粗,既省了成本,也可以缩短养殖时间。“现在养虾就是和时间赛跑,打时间差,赚取更高的利润。如果使用一代苗,以一亩地放2万苗计算,养到70多天就有利润,养到80多天,一亩地就能赚8000多块钱了,养殖到90多天,一亩地就能赚到2万多块钱。90天养到15头肯定没有问题,但必须要使用优质一代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