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想做出高品质饲料得懂不同油脂的特性及配方使用特点

发布时间:2016-12-15 10:17    作者:.    来源:中国水产频道    查看:
   (水生生物学博士、执业兽医师  许乐乐)

    长期以来,海鱼油作为水产饲料中主要的油脂来源,为广大饲料生产厂家使用。然而由于鱼油的资源量有限供应不稳定,价格高昂,易氧化等缺点,已逐渐为产量大、易获取的植物油尤其是豆油所替代。我国的普通淡水鱼饲料中,已基本不再使用鱼油作为油脂来源。

  1.常见油脂的脂肪酸组成比较

  饲料脂肪的营养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及各种必需脂肪酸的比例。因此,在鱼类脂肪需求的研究中,不但要考虑脂肪的绝对添加量,而且要考虑各种必需脂肪酸的适宜添加量。


  从表1和表2可见,椰子油、棕榈仁油和棕榈油是所谓的“热带植物油”,它们的共同特性是脂肪酸组成结构与陆生动物油牛油、猪油和鸡油高度相似,在常温下呈固态,但其饱和脂肪酸含量更高。其中椰子油和棕榈仁油含有大量的中链脂肪酸,尤其是月桂酸(C12:0),而棕榈油含有较多的棕榈酸(C16:0)和油酸(C18:1)。

  陆生动物油脂(牛油、猪油和鸡油)富含饱和脂肪酸,是屠宰加工副产品,主要包括肠油、下腹肥膘、边角肉等。脂肪、蛋白质含量高,资源比较丰富,成本低廉。2012年以来,江苏省苏州、姜堰、宝应、连云港、淮安等地纷纷投入建设饲料用动物油加工厂。研究如何将这些宝贵的动物油资源用于水产饲料,对于水产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牛油而言,仅含有很少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PUFA)。这是由于反刍动物的瘤胃微生物对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加氢作用。在牛油中C16:0,硬脂酸(C18:0)和C18:1是其优势脂肪酸;猪油富含C16:0和C18:1,这两种脂肪酸也是猪日粮中淀粉类物质促进脂肪合成的两种主要终产物;鸡油则含有相对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C18:2 n-6),这是与鸡饲料里大量使用的玉米、豆粕成分密切相关的。

  常用植物油通常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的比值(U/S)往往>5。对鱼类具有重要生理活性功能的n-3系亚麻酸在菜籽油中的质量分数超过大豆油,在亚麻籽油中含量最多。江苏、湖北等油菜籽产区每年会在农贸集市产生大量农家自榨的菜籽油,这些未经处理过的油脂芥酸含量最高可达40%。过高的芥酸会引起血管壁增厚和肝脏脂肪沉积,此时乳化剂和肝脏保健类产品在饲料中的使用将会变得非常重要。亚油酸在玉米、芝麻、大豆等油脂中的含量较高,在大豆油中的含量可超过50%。而棉籽油一般认为不适宜在水产饲料中使用(殷永风等,2013)

  2.常见油脂饲料在配方中使用的大体原则

  考察鱼类对不同油脂的利用能力,最主要的是要考察鱼类对这些油脂的消化能力。鱼的种类、生长阶段、水温、肠道健康的程度等都会影响它们对油脂的消化能力。就油脂本身而言,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的比值(U/S)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可消化利用程度。饱和脂肪酸会提高油脂的熔点,降低鱼类脂肪酶和胆汁酸的乳化消化能力。

  从配方角度考虑,由4-16个碳链组成的中短链脂肪酸,可直接穿过肠绒毛膜进入门脉血液,快速到达肝脏并被吸收。对于鱼类而言长链高不饱和脂肪酸(C>20)是其必需脂肪酸(与传统认识不同的是除了EPA和DHA,花生四烯酸20:4n-6同样是必需脂肪酸。Torstensen & Tocher,2010),因此也易于被吸收,则此时油脂的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的比值(U/S)可精确到(C16:1 + C18:1 + C18:2+C18:3)/(C16:0+C18:0)(表2)。若排除考虑水温等其他因素,简单地在幼鱼的实用配方中,应适当提高油脂的U/S值,使维持在2.25~2.5之间,减少饱和油脂的使用。对于成鱼U/S值可降至2.0~2.25(Doppenberg et al. 2015)。这样可以提高鱼类对油脂的消化吸收的效果。

  3.一些特殊脂肪酸的功效

  在制定鱼饲料配方时,若考虑到不同油脂来源的脂肪酸的不同功能,并合理使用,能够赋予成品饲料一些特殊的功能。例如,椰子油含有47%的月桂酸(C12:0),以及较多的短链脂肪酸(C4-10)。这些短链脂肪酸充当肠道上皮特殊营养因子的角色,在维护特别是幼鱼的肠道黏膜完整,保护肠道健康方面很有效果。少量搭配其他油脂使用,对幼鱼的成活率和生长提高方面都很有帮助。这种正面效果在有机酸的帮助下还能被放大。

  再比如,前文已提及大豆油中富含亚油酸,而亚油酸是γ—亚麻酸的前体。γ—亚麻酸有降低血脂的作用,但其主要是促使脂质由血液向肝脏转移而降低血脂,故易导致鱼类脂肪肝,在饲料中做主要油脂时必须考虑添加保肝类药物以预防脂肪肝。

  又比如,花生四烯酸(AA ,C20:4 n-6)属于脂类炎症介质,花生四烯酸及其衍生的前列腺素会提高鱼类应激环境和免疫力,但摄入太多含花生四烯酸的油脂很容易导致炎性疾病恶化,尤其是在草鱼肠炎、烂鳃等疾病高发季节。花生四烯酸在菜籽油和花生油中含量较高。而ω-3系脂肪酸EPA(C20:5 n-3)和DHA(C22:6 n-3)具有消炎作用。降低饲料混合油脂中AA/EPA(DHA)的比例,能够有效降低鱼类的炎症反应,促进健康。在实用饲料配方中更多地是需要考虑C18:2/C18:3的比例,因为这两种脂肪酸在鱼体能通过复杂的碳链延长和去饱和作用最终形成相应的ω-6和ω-3系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此时若将鱼油和亚麻籽油按照添加剂的用量(吉红,田晶晶。2014)添加入淡水鱼配方中,效果会非常的好。

  4.陆生动物性油脂在水产饲料中的使用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显示,尤其是肉食性鱼类,均能够很好地消化和吸收动物油脂。将陆生动物油脂与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脂(例如大豆油)搭配使用,家禽对这种混合油脂的消化能(ME)值要高于两者作为单一油脂的消化能值的平均值。每添加10%的豆油,家禽对牛油的消化率就可提高10%以上。这种1+1>2的协同效应在实际饲料生产中无疑具有令人振奋的效果(酸价在10以内的猪油和牛油价格约为5300元/吨,而一级豆油价格为6000元/吨,鱼油的价格已过万元/吨)。

  同样令人振奋的消息源自于2013年以来科研人员的研究。原来人们一直担心的,使用替代鱼油的油脂饲喂会改变鱼体组织脂肪酸组成,减少鱼肉中对人体有益的EPA和DHA脂肪酸含量。最近的研究显示,在虹鳟或鲑鱼即将上市的最后4周或6周,饲喂以鱼油作为单一油脂来源的饲料,能够有效地逆转这种现象,加强EPA和DHA在肉片中的积累。但是这种逆转现象只见于原来一直饲喂含有热带植物油或陆生动物油的饲料。如果鱼一直饲喂富含C:18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大豆油的饲料,则基本不能逆转EPA和DHA在鱼肉中减少的现象,从而严重影响养殖鱼类的品质。这就是所谓的陆生动物油脂对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节约效应(Gause & Trushenski. 2013)。具体会在下篇文章中讲解。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