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母子一体化
★定义:兼顾母子需求,通过营养搭配、科学管理,实现母牛产后健康、平稳高产,犊牛平安出生、茁壮成长,最终达到牧场盈利和可持续发展。
★指标:母牛(DIM﹤60d):真胃变胃﹤3%,胎衣不下﹤8%,酮病﹤3%,死淘率﹤8%。犊牛(日龄﹤60d):日增重﹥800g/d,死亡率﹤5%,腹泻率﹤25%。

澳亚牧场管理角度来讲,围产牛管理按照82原则,即围产牛占成母牛群比例约20%,但是需要投入80%精力来管理,围产牛是牛群中的VIP群体,牛场中的饲料、设施、舒适度以及饮水等方面都会优先供应围产牛群,让其达到最佳生活状态。衡量围产牛群的重要指标是产后60天淘汰率,目前规模牧场产后60天淘汰率控制在8%左右都较困难,但是国外目标是5%,我们还有较大差距需要努力。
母子一体化方面,澳亚集团主要从初乳管理以及饲喂技术方面展开工作,初乳管理对犊牛存活率非常关键,初乳质量、数量以及饲喂初乳速度的3Q原则很关进,同时初乳巴杀可以提高犊牛免疫球蛋白含量;从饲喂技术来讲,之前哺乳期犊牛喂奶量是前7天4L,后期增加到6L,但是母子一体化推广之后,科学研究表明,前两个月牛奶饲喂量越多,后期生产性能表现可能更优。澳亚牧场母子一体化工作开展以来,头胎牛高峰期奶牛产奶量从35kg提升到42kg。

母子一体化说到底表现形式是联盟、体系、技术支撑。大家看不到的是爱心;技术可以给,诚信可以给,但爱心得自己付。希望联盟能作为企业的孵化器,人才的孵化器,多渠道的为企业提供人才。不光是院校,也可以从企业里选择优秀的人才进行培养培训。

从母牛干奶期到犊牛出生再到断奶,要想做到母子健康,平安顺利渡过这段特别时期,从泌乳后期开始就要控制好母牛的体况。如果泌乳后期母牛体况没控制好,出现母牛肥胖现象,干奶期体况评分想控制在3.0-3.5分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干奶期控制膘情,也会影响犊牛的生长。因为犊牛70%的体重是最后两个月生长的。营养控制会导致犊牛出生体重小、免疫力低等,而母牛的肥胖并不代表犊牛的体重增加。
所以,从泌乳后期开始就要着手母子一体化的管理,抓住从干奶到围产-分娩-新生犊管理、新产牛管理、哺乳犊牛管理等关键环节,保证母牛顺利分娩,产奶正常,不发生代谢疾病,保证母犊出生的成活率提高、发病率降低、日增重提高等。
中地旗下牧场在母子一体化管理方面有标准的操作规范,在实际生产中严格执行SOP程序。干奶牛、围产前期牛分群饲养,围产牛进入分娩阶段单独饲养,重视细节管理如卧床的维护和舒适度管理、褥草干燥和干净,尽量避免转群应激。奶牛自然分娩几率大,基本不需要助产。专门设有新生犊牛特护室、初乳厨房。犊牛出生后,马上会得到特殊护理,脐带消毒,使用宠物吹毛机吹干体毛,灌服足量合格初乳。12小时之后转到哺乳犊牛舍,经五天过渡之后进入犊牛自动饲喂系统。


从整个干奶期、围产期、犊牛的饲养过程中,我有几点认识:
★在生产过程中要有计划性地关注牛群密度、牛群舒适度、干奶后乳房内干奶药浓度等。以前一直选牧场最好的原料饲喂最高产的牛,却忽视了围产牛和干奶牛,从观念和意识上没有高度重视。
★ 牧场规模不同,执行程度也不同。大型牧场从基础建设和规划上相对条件较好,围产牛能做到分群饲养,但小型牧场很难做细。所以在小的问题上要做细、夯实。
★ 围产和产房应激管理、新生犊牛的护理过程中,我们也总结和发现,新生犊牛的护理和饲养确实要落到每一个关键节点和细节上,看似都做了但细节还是没有做好,导致现在不管是大型牧场还是小牛场,当问题发生后总结回头看还得反思。
优然牧业很愿意成为母子一体化的实验基地,并提供数据。首先,这几年我们以SOP为基础,开始做产房5s、犊牛5s,5s是一个管理规范,不仅是母子一体化,所有牧场涉及的环节都围绕管理操作规范核心进行。其次是思想管理,我们的思想是“爱牛如子,以场为家”,养犊牛就像养自己的女儿一样,围产期和干奶牛也是母亲。

此外牧场工作人员对待犊牛就要像对待家人一样,给予更多呵护,用爱心和责任关注他们。后备牛培育方面,培育成本相对高,为了让更多更健康奶牛进入生产群,需要合理淘汰,实现牧场效益最大化,还要关注相关疾病如BVDV、IBR等对奶牛健康的影响,通过免疫、净化,及时淘汰不健康或发育不良牛只,让更多健康的牛进入生产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