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ssv是“水瘪子”的病原?
河蟹“水瘪子”病程较长,它的流行不符合暴发性流行的特点,那些暴发性流行的病原在没有较大变异的情况下导致该病的发生在逻辑上存在一些问题。在很早的时候,我们就发现了河蟹带有wssv,为何那时不出现水瘪子?
细菌?
病蟹的肝胰腺、鳃、肌肉等组织中分离出了弧菌、腐败希瓦氏菌、不动杆菌,但细菌回感难获得任何症状,尤其是“水瘪子”的症状。水瘪子症状严重的蟹,细菌数量也越多。所以可以判定导致“水瘪子”的蟹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细菌感染。
同时,杨先乐认为微孢子虫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在镜检及特定引物PCR检测微孢子虫,在有明显症状的病蟹中,1000X镜检没有发现尾孢子虫,PCR检测微孢子虫存在的概率是14%~25%。
最终大家锁定的目标可能还是河蟹的种质出现了问题。今年我们发现有较多的地方蟹种出现了“水瘪子”,发病2壳~3壳时,当时气温、水温均较低,在这种水温状况下病原感染,尤其是病毒和细菌的感染所致发病的可能性较小(非传染性疾病)。发生“水瘪子”的池塘蟹种的来源均存在一些疑问,蟹种出现“水瘪子”,无疑是种存在问题,是蟹发育上存在“先天不足”。进而种质问题是河蟹养殖所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不管最终是什么样的研究结果,河蟹“水瘪子”发生与种质存在着重要关系。

增强河蟹的抗逆性、 保肝护胆、免疫增强剂等,另外也要把好苗种关,苗种尽量用当地苗,下塘前进行消毒和抽检,弱苗、病苗坚决不下塘,并选择适当的养殖密度。
杨先乐老师从事科研工作几十年来第一次在没有任何资金和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带着一个“三无”团队(他的学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河蟹产业尽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在我们这个水产行业里,像杨老师这样的人越来越多,再一次像杨老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