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华南三省4个凡纳滨对虾新品系推广调研报告(1)

发布时间:2016-10-10 16:16    作者:陈学洲    来源:中国水产    查看:
    调查时间:2015年7月6日至7月10日

  调查地点:广东、广西及海南

  调查对象:凡纳滨对虾新品种育成单位、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及养殖户

  调查品种: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中科1号”、“中兴1号”、“科海1号”和引进的“SPF凡纳滨对虾”

  调查人:陈学洲1、李苗1、李健2、曲克明2、何玉英2

  (1、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2、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为深入了解农业部推介发布的水产主导品种示范与推广情况及其增产增效效果,本调查小组针对性地选择了凡纳滨对虾4个选育新品种:桂海1号、中科1号、中兴1号和科海1号,以及1个引进种“SPF凡纳滨对虾”进行调研。

    凡纳滨对虾是世界第一养殖虾类,约占全球养殖对虾产量的70%。凡纳滨对虾养殖业产业是我国水产养殖的支柱性产业,同时又是我国水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品种,出口数量占全球生产总量的1/3以上。我国养殖凡纳滨对虾年产量超过140万吨,占养殖对虾总产量超过80%,其中广东、广西、海南是我国凡纳滨对虾的主产区,产量接近全国海水养殖对虾总产量的70%。

  我国是凡纳滨对虾养殖大国,每年所需亲虾300万对左右,每年的苗种需求量约在8000亿尾左右,但我国凡纳滨对虾亲虾来源受制于人,而且进口的各国亲虾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目的,限制原种亲虾的出口,拥有的优良基因少,只可以满足短期养殖的需要,不具备进一步选育的遗传资源,如果继续用作种质资源,子二代或子三代性状分离以及近亲繁殖,可导致严重的种质退化、生长缓慢等问题,于是每年需要花费大量的外汇从国外再次引种,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了“引进-退化-病害,再引进-再退化-再发病”的恶性循环。我国自“十一五”以来也相继开展了凡纳滨对虾的新品种培育,并培育出了一系列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包括“科海1号”、“中科1号”、“中兴1号”、“桂海1号”以及引进的“SPF凡纳滨对虾”新品种。为了掌握凡纳滨对虾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效果,为今后的推广提供依据,2015年7月6日至10日由农业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联合组成调查小组,对广西、广东及海南的凡纳滨对虾新品种的生产及推广应用情况进行调研,形成调查报告如下。

    一、凡纳滨对虾新品种生产和推广应用情况

  1.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

  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是由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于2012年育成的对虾新品种,也是广西首个通过国家审定的水产新品种,具有成活率高、生长快、排塘率低、养殖产量高等优点,在泥底高位池(5~8万尾/亩)半精养模式下单造亩产超过800kg,地膜高位池中高密度(15万尾/亩)精养模式下单造亩产超过2500kg,集约化高密度(20~45万尾/亩)精养模式下单造亩产超过4000kg,而且,“桂海1号”在养殖过程中抗病抗逆性强。自2012年通过全国水产原、良种委员会的审定并开展推广以来,“桂海1号”因其高产高效以及稳定的养殖成功率,在国内的种质需求量逐年增加,表现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2012-2015年累计培育“桂海1号”亲虾10万对,培育无节幼体近千亿尾,销售价格在2~5元/万尾,培育仔虾苗种260亿尾,小苗的销售价格在50元/万尾左右,大苗的销售价格在160~180元/万尾,种质推广区域覆盖两广、福建、浙江、山东、河北、辽宁等沿海凡纳滨对虾主养区,部分亲虾甚至出口越南,推广养殖60万亩以上,养殖方式主要采用单养、精养及鱼虾混养等养殖模式,平均亩产值在20000元左右。

  2.凡纳滨对虾“中科1号”

  凡纳滨对虾“中科1号”是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牵头培育的新品种,该品种与普通养殖品种相比,生长速度提高21.8%;收获期规格整齐,体长变异系数小于5%;仔虾淡化应激成活率提高30.2%。2012-2015年凡纳滨对虾“中科1号”累计生产种虾70万对,销售无节幼体6300亿尾,销售价格在6~8元/万尾,仔虾苗种1461亿尾,平均销售价格在140元/万尾左右。辐射推广地区主要包括广东、海南、广西、河北、山东、江苏和福建等地,在养殖过程中主要采取单养模式,平均亩产值在1.8万元左右,平均每亩利润在7500元左右。

  3.凡纳滨对虾“中兴1号”

  “中兴1号”由中山大学和广东恒兴饲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选育的。该品种是以2002年从美国夏威夷海洋研究所引进的南美白对虾为基础群体,以白斑综合症病毒抗性为主要选育指标,经连续5代家系选育获得,与夏威夷引进的南美白对虾相比,抗病评价指数高47.22%,养殖成活率提高约20%。2012-2015年共生产亲虾6.5万对,无节幼体600余亿尾,仔虾苗种100亿尾左右。在湛江地区推广面积累计达5.75万亩,养殖模式主要采用高位池养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平均每亩产值3.6万元,每亩利润可达7000多元。

  4.凡纳滨对虾“科海1号”

  凡纳滨对虾“科海1号”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选育的,该品种适宜高密度养殖,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遗传特性稳定。在8万尾/亩、10万尾/亩、12万尾/亩、14万尾/亩的养殖条件下,养殖100天,平均体重比当地养殖的商业苗种分别增加12.6%、23.6%、25.7%和41.7%,养殖成活率分别提高3.0%、7.0%、8.6%和14.0%;体长变异系数从第四代(G4)的10.6%降到第六代(G6)的6.6%。2012~2015年累计培育亲虾25万对,销售无节幼体740亿尾,虾苗35.5亿尾,直接辐射面积23.5万亩,推广地区包括辽宁、天津、山东、河北、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及海南等沿海地区。养殖模式主要采用精养和混养2种养殖模式,平均每亩利润在3000元左右。

  5.SPF凡纳滨对虾

  2012-2015年累计培育亲虾95000对,销售无节幼体3310亿尾,仔虾苗种33亿尾,仔虾苗种销售价格在120元/万尾左右,示范推广地区包括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等地。在养殖过程中以单养为主,也有部分养殖户采用高位池及土池养殖。

    二、凡纳滨对虾新品种推广应用成功经验

  自推广以来,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因抗病抗逆性强,养殖中后期生长速度快(50日龄后)等养殖特性,表现出养殖成功率成活率高、单产高以及适合大规格虾养殖等优点,受到广大养殖业者的好评。尤其在广西钦江农场的连片大面积养殖(超过1000亩)和广西大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大规格虾养殖是表现“桂海1号”优良养殖特性的典型成功案例。在省外,浙江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使用“桂海1号”亲虾生产的虾苗在浙江凡纳滨对虾养殖市场已逐渐形成了品牌效应。

    广西钦州农垦钦江农场隶属广西农垦钦州企业总公司,属国有企业,农场拥有精养虾塘1830亩,对虾年均产量达85万千克以上。先后被评为“钦州市菜蓝子工程生产基地”、广西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部“全国一百个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

    2011年~2013年期间(因钦州滨海新区规划,2014年农场养殖池塘被收归国有),农场年养殖“桂海1号”8000多万尾,养殖1000多亩,养殖成功率超过80%,平均单造养殖产量超过500公斤,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尤其在2013年,因台风等异常天气多、新型流行病早期肝胰腺坏死病流行等,对国内外对虾养殖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养殖成功率低,损失惨重。“桂海1号”抗病抗逆性强、养殖成活率高的优势在养殖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据实地测产和统计,广西钦江农场养殖“桂海1号”的成功率达80%以上,而养殖其他苗种的成功率不足40%,“桂海1号”养殖成功率高,增产增效显著。
 
     广西大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位于广西钦州犀牛角,是凡纳滨对虾专业养殖公司,拥有高标准养殖池塘200多亩,养殖技术人员10多名。2012~2015年,年养殖“桂海1号”1000多万尾,养殖100多亩。据实地测产,“桂海1号”养殖132天的规格达28尾/千克,成活率达85.86%,至150天的规格达到了20尾/千克。而同期投放进口一代苗在相同的养殖密度和养殖条件下,养殖137天的规格为32尾/千克,至150天的规格为26尾/千克。“桂海1号”与进口一代苗相比,平均每天增重高18.61%,成活率高5.0%,饵料系数低0.10,单造平均亩产量高163千克/亩,收成规格更均匀。

    浙江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于2011年与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展“桂海1号”示范推广,由1000对的起始规模逐年递增,至2015年对“桂海1号”亲虾的需求量已达到4000对,年培育推广虾苗10亿尾以上,在浙江萧山、温州以及附近广大的养殖区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因其出色的抗病抗逆能力和生长性能,受到广大养殖者的好评,由“桂海1号”亲虾繁育的“浙桂1号”虾苗已逐渐在该地区形成品牌效应。

  在广东湛江、惠东、汕尾、海南、广西等地凡纳滨对虾“中科1号”养殖成功率高,主要是集约化和工厂化养殖,池塘面积较小(通常1~4亩),亩产高的可达到5000-6000公斤/造,多数在2000-3000公斤/造。

  广西北海合浦党江放养凡纳滨对虾“中兴1号”苗20万尾,养殖90天后可达22头/斤,虾价19.5元/斤,总投饵量4400斤,收虾4200斤,饵料系数1.05,亩产1050斤,利润46700元亩平均利润11675元。广东中山东升太平村,土池养殖面积4亩,放养中兴1号16万尾,经过78天的养殖可达35头/斤,总投饵量3400斤,收虾3600斤,饵料系数0.94,利润36000元,亩平均利润9000元。

  下接:华南三省4个凡纳滨对虾新品系推广调研报告(2)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