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讲座中,江青艳首先指出,我国畜禽养殖业面临着五大问题,分别是:
1 品种问题。畜禽商业品种的对外依存度过高。畜禽地方品种的利用度较低。
2 饲料问题。大宗饲料原料对外依存度过高,存在安全风险;饲料利用率较低。
3 疾病问题。每年因猪病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死淘率高,PSY低。我国养猪成本比发达国家高出30%以上。
4 环保问题。我国每年养殖粪污排放30亿吨,环保压力过大,已成为养猪业发展的最大瓶颈。重金属与药物排放严重,影响粪污处理效率。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问题也很大。
5 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肉蛋奶品质不佳。违禁物添加屡禁不止。抗生素与药物残留严重。
面对这种现状,江青艳认为饲料企业未来应该开始新型饲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非常规饲料原料的高效利用:大麦、高粱、糟渣类。还有开发新的饲料资源:非粮饲料(木薯)、木本饲料(辣木、桑叶)。
此外还应该研究提高饲料利用效率的新配方技术。比如添加精氨酸、谷氨酰胺。在低蛋白日粮中添加支链氨基酸。以及其他功能性添加剂。

问题一:菌种复杂多样。目前用于生产发酵豆粕的菌种主要有芽孢杆菌、曲霉菌、酵母菌和乳酸菌。其中乳酸菌就有200多种,芽孢杆菌有300多种。其他用作微生态制剂的均有不同的种、亚种,同一种菌还有不同的菌株。
问题二:发酵工艺参差不齐。目前主要的发酵模式有固态发酵与液态发酵:前者成本低,操作简单,但属于非均相发酵。目前生产中多采用液态制种+固态发酵。但发酵的关键工艺参数不同企业差异很大,如发酵时间可以从24小时到72小时。活菌的接种浓度与接种量,混合菌的比例,水分含量,发酵温度等都没有定论。
问题三:发酵产品的质量缺乏标准。比如发酵产品中活性物质的种类及含量没有标准。发酵产品的掺假识别也很难,比如基质中掺入劣质蛋白原料,产品中掺入无机酸、氨基酸渣、小分子含氮物、未发酵的豆粕等等。最终可能要通过饲养实验来判定效果,但不可控的因素又太多。
问题四:发酵产品的质量控制难度大。难控制的包括豆粕与麸皮的质量,生料发酵时的杂菌污染,有害菌数量及其有害产物的含量,发酵产品的稳定性。
他认为实现发酵工艺标准化与产品质量标准化是解决问题的核心。
江青艳总结认为饲料添加剂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有赖于更加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按照“安全、高效、科学、节能、环保”的原则,对现有添加剂产品及其使用进行优化,同时不断开发新产品,是推动饲料添加剂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最重要途径。
饲料企业未来既要纵向整合也要横向协同

在分享中喻文锋首先指出如今养猪格局急剧变化。散养户急剧下滑,不会简单恢复。规模化增长迅猛,还有较大空间。大型养猪集团已经或逐步将形成闭环。这一切都带来了猪周期的明显变化,未来很可能会拉到五年或更长。
相应的饲料格局也随之巨变。大量饲料厂半死不活,被并购或倒闭。饲料厂进一步渗透养猪场。养猪服务不断迈向产业化。
他相信未来只有打通终端才能大胆养猪。比如温氏的成功,流行的说法是温氏具有养猪成本的优势,但在他看来温氏的成功是系统运营能力。关键点不是每斤成本降低了几毛钱,而是打通了杀猪卖肉的通道。
同时像海大,中粮,六和等巨头不同模式的成功,都将最终带来猪饲料低利润甚至零利润化。未来大企业留给大企业空间。而智慧的中型饲料企业需要下决心提早布局,未来饲料、养猪、食品三合一是必然趋势。安全可口可追溯是未来的安全岛。谁把握好了这个,就把握了未来五年的扩张先机。
面对变局,喻文锋表示饲料企业要做的就是转变。从经销转直销,甚至代工。从经营产品转向经营用户。从“一头猪”思维转向“一块肉”思维。
饲料企业未来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来走合作之路。纵向就是在产业链上纵深合作。比如要向原料商敞开心扉,引进先进技术或战略性合作原料。发展代工、定制。通过种猪、猪苗锁定成本定向供应。还可以进一步投资共建养殖场、饲料厂。与猪贩、菜篮子公司共建交易平台,提供金融服务、养猪服务。
横向协同包括同类会员之间组织不定期互访、交流。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参与活动。对技术创新、营销突破、经营管理转型升级等问题做深入交流。而且饲料、动保、设备、种猪的客户完全共享,业务可以协同,如卖饲料送猪精、送种猪、送设备、送动保等等。最终还可以形成战略合作和联盟。
饲料是养殖链的支撑要素

因此海大董事长薛华首先提出海大必须跳出饲料行业来看发展,海大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养殖业,饲料是中间环节、是生产资料、只是养殖链的支撑要素之一。饲料行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养殖业的良性持续发展。而养殖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系统体系:优质苗种、养殖模式和技术、饲料、疾病防控体系。缺任何一个要素都难以持续,这就是海大在2006年定位为服务型企业的原因,必须为客户提供整套解决方案。
罗蕗详细介绍了海大的服务营销体系建设架构。首先制定服务规划与计划,然后实施服务知识管理、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经销商服务培养、服务解决方案、服务满意度管理、服务产品研发。这一切都需要服务平台和服务组织的支撑。同时海大还特别注重研发节奏、养殖节奏、市场节奏的三位一体,对市场推进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饲料霉菌毒素如何彻底解决?

大北农集团粤中配合料事业部总经理胡志明则认为玉米的质量控制已经不是大问题。麸皮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目前他所了解的霉菌毒素超标主要在麸皮。
唐人神集团广东湘大骆驼饲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谭跃德指出大饲料企业的质量控制不需要担心。目前玉米已经能做到每一车都进行检测。唐人神已经停用麸皮三年,就是因为目前90%的国产麸皮都是霉菌毒素超标。他还指出根据本厂做的实验,各种主流的脱霉剂对霉菌毒素并没有太好的效果。
建明工业(珠海)有限公司销售主任周志平则认为对于小猪场小饲料企业而言,暂时没法做到像大饲料企业一样严格把控每一批原料都是最佳来源。适当使用脱霉剂还是有明显的好处。
广东广垦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杨静博士觉得脱霉剂有无效果现在很难定论。关键在于脱霉剂的效果还缺乏标准,霉菌毒素到底能被吸附多少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饲料企业未来竞争拼什么,服务营销?猪场托管?能否摆脱价格战?

他还认为价格战是行业不可避免的问题。海大、傲农等企业都有过成功的价格战案例。看看上市公司的报表,海大放了14个亿在外面,大北农也有十几个亿。唐人神反而觉得这方面的投入还不够。
喻文锋表示,现在九鼎除了给客户提供饲料,最重要的是还能给你一个养殖承诺。必须要保证客户按照这个方案来,能够得到养殖上的收益。而面对规模猪场,就是要靠代加工了。单纯的赊销肯定可以增加销量,但九鼎现在已经不这么做。惠州九鼎13年底曾赊出去了1.3个亿,现在全部收回来了。现在要是还赊销肯定能做到月销量9000吨预混料,3万吨全价料。
胡志明觉得任何服务问题,归根结底是养猪人才储备的问题。饲料企业未来的出路还是要靠人才升级。
罗蕗表示仔细分析海大的报表就知道海大并没有依靠价格战。海大依靠的是一种综合优势来竞争。海大的优势是采购的专业能力。去年采购的30万吨玉米,平均能比市价低6、700块钱。海大的价格优势肯定不是靠亏本实现的,而是靠技术的进步。而且从长远看,饲料价格被拉下来也是必然的。海大也在不断向优秀同行学习,下一步还要进一步加强内部运营的效率提升。
北京资源亿家集团饲料事业部副总裁刘艺相信价格战不是饲料企业的必须选择,不然像正大这样走高档路线的企业也不会依然活的好好的。饲料企业发展还有很多道路,比如建立产业链。同时这个行业的资本运作还有很多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