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薛敏研究员介绍,该报告结合农业部公益性农业行业专项“饲料高效低耗加工技术研究与示范”执行5年来的科研成果,系统讲解在蒸汽制粒和膨化挤压制粒过程中,热敏性物质,包括酶制剂(植酸酶、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维生素(Vc, VA, VD3, VE, VK)、高度不饱和脂肪酸(EPA,DHA)等在不同加工环节和贮存阶段的损耗规律。

饲料厂在使用植酸酶时,薛敏也表示,如果企业盲目使用廉价植酸酶替代磷酸盐,有可能导致的生产性能下降,排放升高,水质变差、病害增加等误区。
不同VC添加形式的饲料样品,加工前后VC损失差异显著,按损失程度排列的话,晶体>包膜> 磷酸酯钙,超声处理对包膜VC测定有一定效果。通过对生产工艺及贮存期对vc磷酸酯钙保留率影响研究发现,vc磷酸酯钙各环节的损失率为挤压>调质>混合>烘干冷却,湿法挤压膨化工艺加工完成后,饲料中Vc磷酸酯钙保留率为79.18%。
在两种工艺下鱼配合饲料贮存期内脂溶性维生素平均损失率比较试验中发现,VK3、VA、VD3、VE四种脂溶性维生素均有损失,但损失程度不同,其中Ve损失最小,Vk3损失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