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粮改饲” 促进草牧业转型升级




政策特邀解读
2016我国粮改饲试点县扩大到100个 目标任务600万亩

范围:镰刀弯地区和黄淮海玉米生产区
扶持资金:中央财政补助10亿元
试点县:扩大到100个左右
目标任务:600万亩
饲草料收储量:1800万吨左右(鲜重)
政策实施要点
选择玉米种植面积大、牛羊饲养基础好、种植结构调整意愿强的县为试点单位,实行整县推进。
基本原则:以养带种,规模种植,因地制宜
粮改饲把握的关键点:按市场机制、按现代化生产的要求、按精准管理的要求推进“粮改饲”。



河北“粮改饲”试点效果明显
从经济效益看,“粮改饲”项目提高青贮玉米种植户的收入,全株青贮每亩增加收入80元左右,全县增加800万元。养殖场通过全株玉米青贮饲喂,每头每日增加产奶量1kg以上,鲜奶乳脂、乳蛋白提高5%以上,鲜奶售价每吨提高150元,养殖场每年增加经济效益1600万元。从社会效来看,粮改饲项目显著提高玉米秸秆的消化吸收率。从生态效益看,一方面稳定养殖场优质牧草的供应,另一方面减少环境污染。


如何合理布局粮改饲实施
2015我国商品化奶牛850万头 需青贮4964万吨、苜蓿683万吨

中国奶业是政府高度关注的朝阳产业,未来中国奶业、奶粉大有可为,未来我国“十三五”奶业政策和技术对策应关注以下方面。
技术层面——提高饲料转化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国家奶牛群体改良计划具备了核心母牛群;重大疫病根除计划;发展乳肉兼用牛。
政策层面——应对奶源相对过剩的局面:缩减产能,减少头数;培养消费市场,调整加工方向,奶业科普;发展种养结合的奶业,国家“粮改饲”工程、振兴国家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确定我国乳制品供给的自给率;促进养殖小区转型升级,增加牛奶价格差别;建立奶粉临时收储机制;建议国家严格执行还原奶标识,禁止利用还原奶生产常温奶。


河北草牧业发展畅想——草地放牧,以日本公共牧场室根高原牧场为例,其所有权归集体所有,为扩大农民奶牛饲养,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民放养奶牛。农民可以夏季寄放或全年寄放。牧场现拥有草地面积245.5ha,牧场目前寄放奶牛140头(冬季),其中其它地区有30头,夏季牧场可以寄放奶牛280头。牧草品种:鸭茅、猫尾草和白三叶;放牧方式:轮牧。
牧场管理和收入管理5个正式工:场长1人,草地管理1人,家畜饲养1人,兽医1人,观光1人。4个临时工,其中2人长期雇用,2人只是在忙季雇用。收入:放牧费收入:3000万日元;观光收入700万日元;卖牛(1年最多10头牛)300~400万日元;卖裹包青贮,但收入很少;现在卖胚胎,收入在增加。
我国牧草生产总体分为5大优势区域,即东北、华北和西北的草产品生产加工优势产业带,青藏高原和南方的草产品生产加工优势区,牧草生产的“一带两区”格局已初步形成。未来还有可能在海河低平原、黄河沿岸、黄河三角洲、苏北沿海平原和淮北平原区的盐碱地、滩涂地等区域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的牧草生产优势区域。截止2014年,全国饲草生产面积达3827万亩,生产加工产量936.7万吨,市场商品草流通量442.4万吨,其中苜蓿商品草为185万吨,是2008年的18.5倍。牧草种子田保留面积142.7万亩,种子产量8.23万吨,销售量2.15万吨。


河北饲草总载畜量:5379.54万个羊单位,优质饲草总载畜量:2495.98万个羊单位,饲草总需求量:7095.29万个羊单位。
优质饲草自我供给不足,只有35.2%;需大量购入和进口饲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