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2016年牛业发展报告(2)

发布时间:2016-08-24 10:30    作者:.    来源: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    查看:
    上接:2016年牛业发展报告(1)

    3.7 肉牛产业模式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随着肉牛行业所面临的挑战与压力不断升级,各地也随之创建出各式各样的新型产业模式,用以适应新常态下行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并在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2015年较为典型的案例包括以下几个:

    ① 四川宣汉——种养结合的适度规模集中连片母牛养殖模式

    2014年,宣汉县牛存栏达19.2万头(其中:能繁母牛存栏数达到12.2万头),占全省的2.0%。该县特别注重资源优势的科学利用,由当地培育的蜀宣花牛是以宣汉黄牛为母本,选用西门塔尔牛和荷斯坦乳用公牛为父本杂交改良而成的乳肉兼用型牛种,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培育牛新品种,能较好适应南方高温、高湿自然气候和农区粗放饲养管理条件,当地政府坚持适度规模集中连片母牛养殖,在政策扶持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向母牛养殖户倾斜,加快了蜀宣花牛新品种成果研究与推广。同时,宣汉县以南方山区饲草饲料综合利用为特色,始终坚持种草养畜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助推了农民增收和牛产业稳定持续发展。2015年,全县共种植优质牧草12.3万亩;处理利用秸秆达到了25.6万吨。

    ② 宁夏固原——基础母牛信息化管理模式

    为实现当地基础母牛扩繁增量,固原市在全国引进了母牛“电子耳标”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了固原市基础母牛信息化管理平台,本着“信息录入操作便捷、资金兑付快速到位”的原则,对辖区内散养户和规模场饲养的基础母牛全面进行网络传输登记,完成对存栏3头以上的母牛养殖户和30头以上的规模场建档立卡,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基础母牛实行“一牛一标”在线动态管理,固原市基础母牛信息化管理系统,顺应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特征,把科技与信息、网络有机结合,实现了科技项目的应用创新。

    ③ 湧鑫集团——辽育白牛全产业链模式

    辽育白牛是由我国培育出的专门化肉牛品种, 2015年,辽宁湧鑫牧业全产业链开发格局初步形成,辽宁湧鑫牧业、辽宁绿源肉业等企业联合经营,在沈阳和黑山形成了集核心育种场、标准化肥育场、全株玉米青贮种植基地、屠宰加工龙头企业、精深加工厂、省级辽育白牛合作社、交易市场、冷鲜肉连锁店、网上鲜牛坊等全产业链开发示范典型。目前,辽育白牛全产业链开发架构已经形成了全株青贮玉米种植及饲料化加工、种公牛培育及人工配种、母牛繁育、肉牛标准化肥育、屠宰包装、食品加工、线上线下销售、品牌推广、中央厨房、金融扶持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覆盖了全省75%以上的辽育白牛主产区,实现了新品种培育完成的充分利用开发,有效促进了当地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

    ④ 天津凯润——滨海都市型肉牛养殖模式

    凯润集团坐落于西青区大寺镇,占地500余亩,存栏能力1.2万头,现有纯种和牛600余头、澳大利亚进口黑安格斯、西门塔尔牛各300余头。集团以现代肉牛繁育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基于区位、政策、资金等优势,通过繁育、饲养、屠宰加工全产业链建设,瞄准高端牛肉市场,致力于打造滨海都市型肉牛养殖企业。

    ⑤ 宁夏壹加壹——“牛业+互联网+金融”模式

    宁夏壹加壹农牧股份有限公司与深圳前海锐盈达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联合开发 “牛业贷”项目,由锐盈金服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帮助壹加壹合作养殖户融取不少于一亿元的资金。在“企业+基地+农户”的基础上引入互联网思维,壹加壹公司将自身肉牛养殖产业链全部开放,众包给周边养殖户,由养殖户根据肉牛生长周期分段饲养,由企业提供养牛所需资源并通过农业合同定向回收育肥牛。 “分阶段专业化众包养牛”将沉重的资金包袱分化转移至周边农户,让群众一起来帮助养牛。同时,由锐盈金服搭建物联网金融平台,在饲养基地安装视频和传感系统,肉牛存出栏的所有记录全部进入物联网数据平台,通过相应的数据模型进行云计算,在云端还原、评估和测算肉牛饲养各项指标,提供金融服务所需的信息对称性,实现金融与产业的深度结合。目前金融项目已面向30余户养殖户提供约3000万元互联网贷款,且已逐步实现互联网自动定额、自动定价、自动授信、自动放款,智能化与人工化结合开展贷后资产管理。

    4  2016年我国肉牛产业前景预测

    4.1  散养户比重继续缩小,适度规模化及标准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

    2016年,国家将进一步扩大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及基础母牛扩群增量等扶持项目的实施范围,适度规模化养殖将逐渐成为行业主体,预计10头以上养殖场(户)将会继续增多,接近总数的50%。但养殖业资源紧张问题依然较为突出,肉牛市场供应仍处于紧平衡状态。

    4.2 牛肉及活牛价格小幅下滑

    前几年活牛与牛肉价格的持续上涨及国家扶持政策的侧重,导致国内掀起了“养牛热”,肉牛规模化养殖比重有所扩大,存栏数量有所增长。根据市场规律,预计2016年活牛价格出现小幅回落,而在进口及走私牛肉的冲击下,国内牛肉价格也会上涨乏力,并可能出现小幅下滑。  

    4.3 种养结合模式有望提升养殖收益

    据测算,采用玉米全株青贮饲喂方式,能使1头肉牛的饲料成本降低近1000元,折算到每吨牛肉的成本相应会减少3000元以上。2016年,国家“粮改饲”试点项目将全面推进,并继续扩大实施范围。国内优质饲草的供应不足的问题将有望改善,饲料成本将会降低,肉牛养殖所需营养物质总量会有所增加,生产效率也会随之提高,进而推动肉牛养殖效益的提升。

    4.4  牛产品进口量继续增大,进口产品类型更趋多元化

    2015年12月-2016年1月,澳洲进口牛肉关税经过连续两次下调,将由12%降为9.6%, 活牛由10%降为6%,关税的下调将进一步促进国内牛肉进口数量的增大,而凭借价格优势,巴西与乌拉圭等国也将迅速抢占中国市场,预计2016年我国进口牛肉数量约将增加50-60%。而为在输华牛肉市场中占得先机,澳洲已开始致力于冰鲜牛肉运输技术的提升。另一方面,自2015年首批澳洲活牛(屠宰牛)由重庆恒都农业集团空运引入国内起,目前已有多家企业投资建设活牛进口及运输项目,由此可见,在未来几年我国进口牛产品的类型将呈现多元化发展,牛产品市场竞争将更趋于白热化。

    4.5  行业洗牌加速,海外并购加剧

    现在的肉牛养殖业,与传统的散户经营方式渐行渐远,未来肉牛行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将会更为紧密,社会资本对于调整肉牛产业的结构布局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自由贸易是大势所趋,是资源配置最大化的客观要求,面对国内消费市场的强劲需求及资源环境的紧张约束,未来将会有更多本土企业将投资目光放眼海外,通过收购国外牧场及屠宰加工厂,进而优化资源配置,获取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5  几点看法和建议

    5.1 推行“顺应民意”的粮改饲政策

    目前,国内尚存在较大的饲料粮缺口,通过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发展可用作饲料的青贮玉米,有助于种养业的统筹发展,国家推行“粮改饲”试点项目,已得到草食畜牧行业从业者的普遍认可。但在粮改饲过程中,首先应确保农民的切实利益,协调好收贮企业与农牧民之间的合作关系,给予农户合理的收购价格,使之成为促进农民进一步致富增收的有效途径。

    5.2  建议出台肉牛养殖保险扶持政策

    随着我国肉牛养殖规模化比重的不断扩大,资金问题已成为阻碍企业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而养殖企业融资最突出的难题就是贷款担保问题。《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强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合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鼓励借款人对贷款抵押物进行投保。对抵押物已进行投保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审批发放贷款。”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自2013年起,对我国各肉牛主产省份近百家企业进行了投保情况调查,据统计,只有不到10%的企业投保肉牛养殖保险,且都属于企业自发行为。而商业保险对于肉牛保险给予的费率标准通常达6%以上,行业内普遍反映投保的支出将进一步加剧养殖环节的成本高压,单靠企业独力承担并不现实。因此,建议将肉牛养殖保险纳入到国家政策补贴,通过财政支持完善企业发展机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5.3  建议尽快出台活牛定点屠宰管理条例

    当前进口和走私活牛、牛肉大量的大量涌入,给我国肉牛产业带来了冲击和挑战,而私屠滥宰及肉牛产品注水掺假等行为更是从内部持续侵害着我国正规肉牛企业的根本利益。加强对肉牛屠宰环节的管理,既有利于国内肉牛行业健康发展,又是保障牛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广大消费者权益和健康的必然要求。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活牛定点屠宰管理条例,使得打击肉牛私屠滥宰、注水等行为有法可依。同时建立活牛屠宰业户监管档案,对排查发现的收购屠宰加工销售病死牛、添加“瘦肉精”、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的黑作坊、黑窝点,严厉打击,直至追究其刑事责任。

    5.4  构建“肉牛产业价值圈”,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

    肉牛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现代化”与“可持续”,而实现这两个目标,对于资本(资金)的需求尤为迫切。当前,具有较强整合能力的企业纷纷通过资本合作,建立起产业价值圈,快速形成闭合产业链,而产业链一体化的肉牛企业在和单个环节的企业竞争中通常呈现出压倒性优势。因此,对于肉牛企业而言,若想获取更大生存空间,有必要进行资源整合,打造自身产业价值圈。而行业协会也应充分发挥第三方作用,通过创建“项目推介会”、“资源对接会”、“产业链发展论坛”、“资产及资源(电子)交易平台”等合作平台,促成国内外肉牛行业资源的纵横联接。

    5.5 探索“互联网+肉牛产业”模式

    经过二十年的飞速发展,如今我国迎来了产业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正潜移默化地改造着农业产业链,其特点是以生产者为中心,改变农业生产者行为,主要体现在互联网对产业的生产、交易、融资、流通等各个环节的改造,以提升生产者运营效率。我国肉牛业具有市场空间大、产业化进程短、信息化程度低、生长周期长、生产成本高等特点,非常适于通过与互联网的结合而实现质的跨越。因此,建议肉牛行业从业者加强同IT行业及金融行业的跨越式服务,探索“互联网+肉牛养殖+产业金融”的商业模式,围绕企业核心产能布局养殖集群,以产权、收益为纽带,采取轻资产的管理模式,提高肉牛产业的综合效益。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