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船出海
海洋渔业跟畜禽产业一样,也有五个核心环节,从育种、育苗、养殖、饲料、加工跟流通,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2013年11月,大华农与中山大学共同成立广东大麟洋海洋生物有限公司后,公司到珠海桂山岛收购了一个由渔民组建的小公司。收购时,我们有一个协议,就是前三年由他承包经营,然后三年当中他要负责保证取得一定的利润,只要他完成了这个指标,我们就会兑现给他收购款项。当时就是想“借船出海”,因为我们没有养过鱼,更不知道在深海里怎么养?在合作养殖的过程中,我们派人去学习,边干边学,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优化改良,不断改正管理方法。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派出的团队不仅学到养鱼的技能,还能独立养出鱼来。与此同时,政府对我们海洋渔业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专门划拨了1295万元的专项基金给大麟洋用于改造深海网箱项目。我们传统的网箱养殖其实就是靠近岸边的木排,这个木排不能拉到深海,它的抗风浪性比较差。有了这批资金,大麟洋目前在海域的外围建了148个可以抵抗十级以上台风的深水网箱,规模看起来跟以前是完全不一样,场面相当壮观。
海岛生活
我们一直以为,蓝蓝的海洋,蓝天白云,椰树林立,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环境。接触这个行业才发现,深海养殖的环境很简陋很苦,珠海桂山养殖基地距离珠海市37公里的大蜘洲岛,每次进出都不容易。当时岛上连木屋都没有,养殖工人就在树下盖了一个“火柴盒”大的房子居住。公司领导到岛上考察后,首先想到的是要改善养殖工人的居住条件。2014年3月开始动工,经过三个月的紧张施工,岛上建起了一排漂亮的木屋,工人们的住宿条件得到大大的改善。养鱼是个辛苦活儿,首先是日晒雨淋,每天要坐着小船小心翼翼地走在渔排上,人工将一盘盘的鱼料倒到海里喂鱼,工作很辛苦,劳动强度很大。其次是生活很枯燥,我们从山上引了淡水下来,但是没有电,后来我们专门做了一个太阳能发电,将用电问题解决了,但是这个发电量还是远远不够,晚上10点钟之后岛上就漆黑一片。没有电脑上网,只能用手机发发微信来解解闷。这样的生活一般的人一下子是适应不了的。我曾经跟养殖工人一起捕了200条鱼,20斤一条的鱼,一条一条扔到船上,我扔了100条到船上,腰和背足足痛了一个星期。但就是这样的条件,我们开拓海洋产业的团队还有不少大学生,甚至是博士生,他们坐着小游轮一番颠簸到基地,有的甚至住在岛上,与工人们一起喂料、抓鱼、洗网都分工合作,不分彼此。
海岛上的生活虽然单调枯燥,但有些方面还是比较惬意的。第一空气好,紫外线强,消毒杀菌,工人们是很少生病的,个个身强力壮。第二毗邻香港,一眼就能看到香港的大屿山,地理位置不错。第三吃海鲜不用愁,喜欢吃海鲜的话就比较幸福了。有一次我们下班,几个人去钓鱼,半个小时就钓了近20条鱼上来,想吃鱼根本不用买,放个笼子一装就有很多了。如果想吃白贝,到沙滩上用脚踩两脚就上来了,都不用买菜啦!还有一种鱼叫傻瓜鱼,也叫泥鯭,它看到网箱里有饲料吃,就会游到那个网箱里面,结果它很小的时候游进去,等到长大都游不出来了,又成了我们的盘中餐。
坚定信心
开拓一个新的产业,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开弓没有回头箭,做事要勇往直前,无论有什么困难,都要想法办克服。后来慢慢地,我们就通过改良机械设备和深水网箱技术,不断改善养殖环境和员工的生活条件,珠海养殖基地各方面都逐渐变得好了起来,也给了我们下一步拓展海洋渔业的信心。
2014年公司又与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东方大麟洋海洋生物有限公司,建立鱼苗繁殖基地,推进海洋渔业新发展。同时还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黄海所派出了由5位专家组成的团队到东方大麟洋来指导开展育种、标苗等工作。现在东方大麟洋的育种和标苗技术在当地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产值也不错。有了养殖基础,有了成品鱼,公司就开始考虑海鱼贸易和鱼类饲料生产,这几个环节都在不断的探索当中。包括现在正在探索一种品牌销售,通过做这个终端,创建大麟洋品牌。我们希望在做好苗种繁育,品牌销售的同时,通过“公司+渔户”的方式,将海洋渔业产业做强做大,真正走上“海上温氏”之路。(蒋云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