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奶业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可以说正经历着困境,也面临着机遇。从政府各部门到社会各界,从奶农到消费者,都在密切关注和深度思考,中国奶业到底何去何从?
2016年8月17-19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畜牧局、黑龙江农垦总局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研究所携手中国奶业协会主办的2016年国际奶牛新技术大会暨“奶牛提质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大会在哈尔滨如期举办。这是大会第二次隆重举办,继续本着推动奶牛养殖技术进步、促进奶业健康发展,为世界各国奶牛养殖业同行和专家提供交流技术和分享信息的国际化平台为宗旨。会议得到了意大利亚士可化工大药厂、北京永和荣达饲料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大力支持。
出席会议的领导及嘉宾有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李金祥、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谷继承、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刘连贵、黑龙江省畜牧局副局长孔宪臣、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院长马守义、黑龙江农业科学院总农经师矫江、农业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王加启、英国动物科学学会会长利亚姆·辛克莱、中爱奶业科学技术中心爱尔兰合作伙伴亚历山大·埃文斯,来自全国畜牧总站、省畜牧研究所、省畜牧站领导,以及全国各省规模化奶牛场、饲料企业等代表600余人,并有30余家企业参与展览。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秦玉昌主持。
本次大会特邀国内外奶牛生产一线的知名技术专家和牧场管理专家,报告交流内容涵盖粗饲料(全株玉米青贮)质量与管理、奶牛营养与健康、奶牛肢蹄保健、乳房炎控制及犊牛培育、牧场高效管理、中爱奶业中心牛人沙龙等6个专题。以推介国内外新技术、新产品,分享规模化牧场以及家庭牧场的一线牛人的实战经验,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技术推广大平台。会议期间,中爱奶业中心(寒区分中心)正式揭牌,奶牛肢体保健联盟正式成立。
致 辞 交流推广提质增效集成新技术 对促进奶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黑龙江是奶业大省,优质荷斯坦奶牛存栏总量、乳制品加工能力、奶粉产量和婴幼儿配方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畜牧产业是黑龙江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委省政府历来 高度重视。计划今后三年,投入补助资金36亿元,支持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
当前,受国外进口大包粉低价冲击和打压,民族乳业发展面临困境: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牧场建设,促进奶牛养殖节本增效,提升奶业竞争力,已成为加快奶业转型升级 摆脱困境 的有效措施。本次大会以“推广奶牛提质增效集成新技术,聚焦国际奶业前沿”为主题,交流推广适应奶业需求特点的提质增效集成新技术、新模式,对于促进新形势下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奶业形势——四大提升、两个困难、三点看法 对当前奶业形势的认识,可以概括为“四大提升,两个困难,三点看法”。我国奶业总体发展势头是好的,转型升级不断加快,产业素质明显提高。四大提升:一是体量和质量持续提升。2015年奶牛存栏1507万头,牛奶产量达到3755万吨(居世界第三位)。二是规模养殖水平持续提升。2015年全国奶牛养殖场(户)155万个,其中规模养殖场1. 35万个,规模养殖比重接近50%。三是科技水平持续提升。四是质量和安全水平持续提升。
两个困难:一是奶价低,养殖户亏损加大。二是销售难,行业面临生存压力。三点看法:面对当前的困难,要客观看待。①要遵重事物发展的规律;②要对国际竞争有一个理性的认识;③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能力。
解决奶业困境的关键——降本增效 中国奶业发展到今天,方向已经十分明确,就是调整优化结构、创新发展模式、实现转型升级,解决当前困境最重要的是要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2015年,农业部会同财政部在黑龙江、河北、内蒙古等10个省区,选择玉米种植面积大、牛羊养殖基础好、种植结构调整有潜力的30个县开展粮改饲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推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畜牧业节本提质增效,实现了种养双赢的良好效果,受到了农民和养殖场户的普遍欢迎。
本次国际奶业技术大会和提质增效项目示范大会的召开,正当其时,迎合中国奶业发展和振兴的当务之急。希望与会代表好好把握此次机会,多交流、多沟通,共享成果,合作共赢。
奶牛提质增效生产技术模式的应用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2015年起,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实施了“奶牛提质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该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牵头,结合“奶业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中爱奶业科学技术中心”的优势资源,联合11 家科研单位和多家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工作,旨在通过综合技术集成与高效生产模式的研究与示范应用,形成可推广复制的奶牛提质增效技术模式,从整体上提高奶牛单产、饲料转化率和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实现并带动奶牛生产提质增效。目前该项目已在黑龙江、山东、内蒙古、宁夏、天津、甘肃和河北等奶牛养殖优势产区构建了可示范推广的奶牛提质增效生产技术模式,示范应用后带动奶牛生产提质增效,取得了显著成效,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我国奶业发展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精彩报告 优质乳是我国奶业发展的方向 中国牛奶真的很好,但是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还需要继续努力。2015年奶牛存栏量年均递增率为2.1%,生鲜乳产量年均递增率为0.8%。2016年1-6月,国内奶牛养殖亏损面达到51%,国产奶业挣扎于能否生存的边缘。进口奶粉同比增加18.6%,进口液态奶同比增加77.5%。
奶业面临挑战的原因:内忧是消费信心和产业链利益分配问题,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很难让奶业健康发展;外患是进口牛奶增加。导致国产奶业困境的原因众多,仅仅依靠常规饲喂和常规技术,已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面临的危机。因此,优质乳是我国奶业发展的方向,建立优质乳体系可以让我国的奶产品与进口奶产品在统一标准下比较,用科学客观的数据引导消费者,提振国产奶的消费信心。
未来奶业发展比较乐观 过去一年全球乳业都面临巨大的挑战,但从人口增长、中产阶级的崛起以及非传统消费地区的增长来看,未来奶业发展比较乐观。短期发展来看,一些主要乳制品的价格已经有所回升,但还未见到整体价格的回升;美国和欧洲的需求保持持续增长,预计中国的需求也会增长,但增长缓慢;出口盈余应大幅减少来改善乳品价格。从长期发展看,乳制品的需求是乐观的,但不能期待奶价回升到2013/2014年的水平,价格的波动将持续成为奶业的威胁,但财务管理、利润监测、标杆管理的重要性会增加,如何应对价格的波动是未来农户需要关注的焦点。
爱尔兰针对乳业低回报和市场不稳定的策略:①奶产量的增产抵消部分农民降低成本的努力;②是否有对农户的长期方案?③需要其他措施;④提高牛群健康管理、营养、放牧管理等方面;⑤更好的财务管理及对技术推广服务的需求。
展位秀 奶牛提质增效项目取得显著效果 奶业已经进入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转型的关键时期,主要原因是①奶牛单产低,饲料转化率低;②奶牛繁殖效率低,利用年限短;③奶牛健康差,牛奶质量偏低;④养殖环境问题凸显。
黑龙江八项主推技术:①奶牛TMR日粮应用:提高饲料转化率,饲料成本下降5.1%。②酸化奶饲喂犊牛:降低犊牛饲养成本、腹泻率,提高犊牛健康水平。③性控精液人工授精:产母犊率高达90%以上,提高优质母牛利用率。④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促进牛群健康和牛奶质量提升,泌乳牛单产提升。⑤奶牛乳房炎综合防治:开发了三种治疗乳房炎新兽药,乳房炎发病率降低8%以上。⑥奶牛布鲁氏菌病防控:研制了布鲁氏菌c-ELISA抗体试剂盒。⑦智慧牧场-物联网与云技术平台在牧场的应用:实现远程诊断与反馈。⑧农牧结合的奶牛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减少环境污染,落实粮改饲,提高养殖业经济效益。
大会期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学院武瑞院长、黑龙江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王根林所长、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亚历山大·埃文斯和中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张军民共同为“中爱奶业科学技术中心寒区分中心揭牌”。中爱奶业科学技术中心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为依托,通过科研研究、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旨在提高饲料转化率、提升牛奶质量和改善奶牛健康,目前已与黑龙江各兄弟院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达成了关于筹建中爱奶业科学技术中心寒区分中心的共识。
在奶牛肢蹄保健研讨会会议期间,中国奶牛肢蹄保健联盟正式成立。奶牛肢蹄疾病是目前国内、外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也是仅次于乳房炎和繁殖系统疾病引起奶牛被迫淘汰的第三大原因。奶牛肢蹄的健康直接关系到奶牛的高产、稳产、繁殖和利用年限。牧场因肢蹄病被迫过早淘汰的奶牛占淘汰总数的20%~30%,给牧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