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为何上百位专家聚集昆明?只为解决仔猪腹泻难题(1)
樊福好:仔猪腹泻要细分,阴阳不同区别防控 目前的腹泻太过笼统,病原太多。农业部种猪测定中心(广州)实验室主任樊福好博士认为,腹泻应分为初生仔猪腹泻和一周龄以后的腹泻。初生仔猪腹泻即低日龄仔猪腹泻,主要由流行性腹泻等病毒引起,排泄物主要为白色,属于阴性,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周龄后的腹泻主要有大肠杆菌等细菌引起,属于阳性,排泄物偏黄,不分季节。腹泻应区分对待,区分治疗。
他还提到,母猪的乳汁成分非常关键,如乳蛋白、乳糖、维生素、乳脂等。有些初生仔猪腹泻,检测发现乳蛋白含量高,换一头乳蛋白含量低的母猪母乳便可控制,其原因是初生仔猪腹泻属于阴性,而乳蛋白属于寒性物质,乳蛋白少,则对初生仔猪腹泻防控是有利的。这也是曾经喂白粥有效果的原因,蛋白质含量少,结果后来又有人“聪明”地加了些蛋白等,便没什么效果了。
何伟勇:仔猪腹泻应关注病理学变化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何伟勇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的问题和看法。腹泻导致脱水,进而影响酸中毒,引起仔猪内脏多系统衰竭,导致仔猪死亡。从病理学上了解,疾病的防控不是消灭病毒,而是动物机体能抵抗病毒。但目前仔猪腹泻进入了要消灭病原的怪圈,实际上病原是很难消除的,自古至今病原也会为生存而努力。过去的养殖条 件和防控管理远远不及现在,但也未有现在的疫病之复杂。
在与花象柏、邵良平的问答中了解,高胎母猪的抵抗力并不高,其所生仔猪的腹泻发病率反而要高。除去其本身的抗体水平下降的因素外,常年的免疫以及毒素的积累导致高胎母猪肝肾等解毒和免疫器官受损严重,身体机能早已损害,面对疾病抵抗力非常有限。猪妈妈照顾小猪的情况少了,反而是专家和兽药照顾的多了。
刘月焕:腹泻对肝脏的危害是造成仔猪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刘月焕介绍,现在研究一个病,首先便是查找病原,利用该病原制作疫苗免疫攻毒,如果没有发病,说明就是这个病原,如果发病说明不是这个病原引起腹泻。但这是体外的实验数据,猪体内发生了什么却研究相对不足。现在研究腹泻陷入了一个怪圈,只看到病原可能引起腹泻,却没有了解病毒的病理学变化,对靶细胞、如何导致死亡的研究缺乏。
病毒的毒力与毒株有关系,但也与接种的病毒含量是正相关的。蓝耳病的免疫造成腹泻的情况是存在的。腹泻对肝脏的危害是造成仔猪死亡的最主要原因,造成酸中毒,引起多脏器衰竭而死亡,在解剖中发现,仔猪腹泻临死前存在肝肾损伤。
陈陆:腹泻的研究不能走繁殖障碍的误区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陈陆介绍,引起猪腹泻的病原和因素很多,已经属于症候群了。繁殖障碍是一个症候群,蓝耳病现在很难防,伪狂犬也能引起繁殖障碍,这样的扩大化,是一个研究误区。腹泻是不能重蹈繁殖障碍的防控误区,关注一个面是不行的,还是要以小猪的腹泻为主,主要是低日龄仔猪腹泻,说细一点是流行性腹泻病 毒的问题。他表示,联苗太多也许效果没那么好,针对性有限,二联苗联得不多,应该有较好的效果和针对性。
兰喜:腹泻的问题应聚焦到一个点上 兰州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兰提出质疑,现在讨论腹泻的比较宽泛,但腹泻的问题能不能只聚焦到一个点上?腹泻有断奶仔猪腹泻、后备母猪腹泻、乳猪腹泻等等,从这些 年临床研究上来说,危害最大的还是流行性腹泻等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等引起的乳猪腹泻,甚至能造成猪场仔猪全军覆没。发病仔猪的检测中发现猪流 行性腹泻病毒是最普遍的,与乳猪腹泻高度相关,其他病毒影响远远低于流行性腹泻病毒。因此研究腹泻的过程中要针对流行性腹泻病毒,即节省资源,又有很强的针对性。
广西大学教授陆芹章总结了会议报告,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腹泻的研究针对生产一线的研究非常有指导意义。
腹泻防控,多管齐下 仔猪腹泻是症状而非病名,是仔猪腹泻类症候群的统称。福州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曾亮明提出了自己的四点看法,首先是对仔猪腹泻缺乏广泛深入的研究缺乏全面准确的诊断,过分倚重临床症状、剖检病变或实验室检测,极少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做出判断。二是对免疫抑制因素重视不够,如霉菌毒素、圆环病毒、猪瘟病毒、蓝耳病病毒等。三是对PEDV、TGEV缺乏了解和认识。四是选用的防控工具不理想。防控腹泻需要全面准确的诊断,加强日常管理,控制霉菌毒素,防控好重要疫病等多管齐下。目前福州大北农上市的TGE-PEG二联活疫苗,也为腹泻的防控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福建省兽用生物制品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总监张如梅坦言,疫苗产品质量需以临床效果为导向。首先是了解毒株的特性,其次是通过临床使用效果制定标准,之后进行工艺的转化和质量的稳定,再后便是临床效果评估验证,最后是产品持续改进,精益求精。经过这样的严格程序,福州大北农提供了诸多品质优良的疫苗。
对于福州大北农腹泻二联苗,福州大北农技术中心总监陈樨介绍,二联苗中TGEV采用HB08株,生产毒种代次155-159代,选用的细胞是ST细胞,细胞 代次65-74代;而PEGV采用ZJ08株,生产毒种代次135-139代,选用的细胞是VER0细胞,细胞代次57-66代。通过严格筛选优质牛血清等一系列工艺以及新技术,保持产品效价在106.0TCID50以上,有效防控株病毒性腹泻,且疫苗保存期内效价稳定。
福州大北农猪瘟脾淋苗产品负责人林志坤还介绍了,另一款猪瘟脾淋苗的工艺。其中测温是生产高品质猪瘟脾淋苗的重要手段,但人工测温无法做到实时监测、工作量大、应激大,为此大北农研发了大兔体温实时监测系统,通过植入体温采集芯片,无线传送到中继站,进行数据处理,有效节省了人力,提高了生产效益和产品品质。据了解,自2009年以来原料兔的利用率都恒定维持在85%左右,原料兔已经纳入一个可控的范畴,确保原材料高品质及稳定性,目前其产品效价稳定在900RID/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