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生态模式:虾、鱼、贝混养
据戴进伟介绍,东坂村之所以能以水产养殖闻名,除了当地天然的养殖环境,还因为当地人对自然生态规律的遵循。
“现在很多所谓的‘精养’模式,单品种高密度放苗,追求高产量,其实违背了自然规律,如果人工养殖能尽可能地还原生态的环境,以最优组合的多品种套养,虽然产量不会特别高,但养出来的鱼虾才是最健康最接近野生状态。”戴进伟的土塘是将斑节对虾、河豚、花蛤一起套养,根据几个品种的生长速度和习性分批放苗,从7月份开始放斑节虾苗,密度1万尾/亩,待虾生长情况较稳定后放河豚鱼苗,河豚比斑节虾长得快,可以清除塘里的病虾。
戴进伟说,每亩放50斤河豚苗,次年正常能收1.5倍(即75斤),若能翻一番就很不错了。花蛤要等到11月份才放苗,每亩可放6万-10万只,那时候天气较冷,河豚比较温顺不会捕食花蛤苗,等到天气暖和花蛤也长大了,且花蛤的活动对底质的改善有很大帮助。这三种品种的搭配,彼此之间共处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让整个池塘的生态系统达到平衡,这也是当地养殖这么多年来演变至今一个最佳的组合模式。
维持生态环境:科学用料用药
戴进伟今年斑节虾的产量能达到400、500斤/亩,已经算是比较好的成果,他的理念是根据鱼虾的自然习性进行投喂,水体的调节以预防为主,不要随便用药。虾的前期投喂高档虾料,后期鱼虾混养投喂较低价的虾料,冬天虾对饲料的采食量降低,则基本以冰鲜投喂。
从去年开始戴进伟使用大北农的虾料,经过对比发现料比降低了,而且虾的抗病力比以往有所提高,养出来的虾活力很好,在水底的活动很好地改善了水质,他认为这跟饲料的设计更接近虾的自然需求有关。对于水体的调节,戴进伟基本不用药,主要使用芽孢杆菌、EM菌、光合菌等有益菌实现以菌制菌,提前预防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