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康震强调,加快渔业信息化建设,首先是树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渔业信息化建设坚决不搞“花架子”,“不以硬件论英雄”,要比就比谁更能解决实际问题。要突出强调信息化与传统工作、传统产业的融合。要在统一规划指导下,区别公益性和经营性,分类指导推进。
于康震进一步强调,要扎实做好渔业信息化的各项重点工作。强化顶层设计,要把渔业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提上日程,要实施好“互联网+”现代渔业行动。重点要加快全国渔业渔政管理综合平台建设,实现省部之间、省际之间的系统联通、业务联通和信息联通。重点要推广一批智慧渔业模式,创建一批信息化示范基地和示范单位,加快物联网、自动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与示范。重点要大力发展渔业电子商务,促进生产主体与电商平台对接,引导生产者按照电商产品的标准和特点,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释放需求端的消费潜力。
于康震要求,各级渔业渔政部门要从全局高度来认识、支持和推动渔业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有机纳入当前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工作重点。同时,要把渔业信息化建设纳入地方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和财政投资范围,并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渔业信息化整体推进的态势。要加快渔业信息化学科建设,加强重点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积极探索新模式,促进渔业信息化成果的转化应用。要有意识地培养造就一支既熟悉渔业又了解信息化的专业队伍,创造条件吸引高技术、高素质管理人才,鼓励信息化高科技企业参与渔业信息化建设。
会议改变传统典型发言形式,由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四川省海洋与渔业局、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渔业渔政管理局6家单位的代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现场展示各地渔业信息化建设成果。
广东:借智借力借台,打造海洋与渔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第一板块是渔业生产管理。重点展示渔业安全生产指挥系统和渔船、渔港信息系统。
2015年以来,通过渔业安全生产指挥系统实施渔船救助101宗,救助遇险渔民261人。这个系统主要有3个功能:一是渔船定位监控和轨迹回放功能。二是渔船信息查询功能。这个系统和“渔船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可以随时查询到渔船的基本信息。三是预警信息发布功能。可以给渔船发布应急预警和灾害天气等信息;其次,通过渔船信息系统可以查询所有登记在册的渔船基本信息,有效解决了过去渔船“数量不清”、“资料不全”、“信息不准”等问题;另外,去年广东省财政投入11亿元补助现代渔港建设,渔港信息系统录入了全省在建和已建标准渔港及现代渔港的信息。
第二个板块是海洋综合管理。包括海域使用动态监管、海洋经济运行、海洋环境保障、海洋在线监测等系统。

洪伟东介绍到,通过“以租代建”的方式,借助中国电信的“全球眼”平台,在48个重点渔港建设了视频监控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对渔船停泊、进出港情况和渔港防波堤等进行实时监控。会上,洪伟东对分布在重点海域、有关园区和企业的视频监控进行了连接,通过屏幕,与会人员可以看到广州市南沙港海域、佛山南海何氏水产公司、深圳联成远洋渔业公司、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的监控视频。
第四个板块是政务信息管理。这个板块有办公自动化、网上办事大厅、政务信息公开和科技信息服务等系统。“2016年3月我局通过网上办事大厅办理的业务有23项,100%办结,我们局的行政审批事项有32项,全部都可以通过网上办理”洪伟东说到。
第五个板块是数据基础板块。数据中心由2015年才开始建设,目前,初步收集整理了海洋模块和渔业模块的一些数据,包括海岛数据库、保护区数据库、渔船数据库等,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一张图”和“大数据应用”。
浙江:大数据助推渔船安全生产管理现代化


山东省:信息化助推渔业转型升级

“我们聘请国家海底观测网863计划专业技术团队,通过岸基有缆和微波有缆两种观测方式,实施对海洋牧场海面以下生态环境指标的可测、可视、可控。”山东省选划布设了25处海洋牧场观测站,已经在荣成西霞口、青岛鲁海丰、日照田家塘湾、日照岚山、日照前三岛等海洋牧场进行部署实施建设,透明海洋牧场观测网初步建成。通过会议屏幕,参会人员在线观测了青岛鲁海丰海洋牧场的高清视频,有趣的海洋生物引得大家忍俊不禁。宋继宝指出,以往的海洋牧场的可视是在需要时才去观测,但是由于有缆解决了供电和信息传输的问题,目前山东省海洋牧场观测网可以实现水下视频的长期连续观测。此外,通过现场演示,还向与会者展示了通过系统可对各海洋牧场的溶解氧、叶绿素、温度、盐度、水位、海流、海浪共七项参数进行连续在线监测。

此外,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主办建设的中国水产商务网是首个以政府主导的水产品电子商务官方网站,水产商城现有8大类50多小类推荐产品。目前该网站注册会员数达到2万多家,有3000余家企业在网上建立了旗舰店,预计2016年交易额将突破1亿元。由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主办,山东大众海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运营了手机APP——水产购,是一款专注于山东海洋水产垂直行业的移动购物平台。其中的“放心买”一栏,是由政府推荐山东省海洋与渔业优质企业入驻平台,保证产地直供,从海洋到餐桌,构建全程追溯体系。
四川省:智能渔业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水产智能养殖系统的主要功能有:视频监控、水质状况监测、设备控制等。在广州会议现场,漆乾余利用手机操作,开启了远在成都的养殖场的增氧机和投饵机。此外,他演示了通过设定溶氧值、时间来控制增氧机自动启闭的过程,参会人员通过可视系统,可看到养殖场的设备相应地运转起来。

此外,漆乾余还介绍了针对消费者的体验式水产养殖平台——水产认养智能养殖体验。认养完成后,所有的成鱼以鲜活的方式配送到客户手中,客户通过扫描包装上面的二维码,就可以进行质量追溯,整个质量状况一目了然,拉近消费者的距离,提升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
江苏省:“四位一体”信息化提升渔业管理与服务水平

会上,陈辉演示了渔病远程会诊功能,通过该功能,渔民或基层病害防治员可网络上传患病水生动物图片,请专家帮助诊断;也可通过视频设备,进行实时会诊,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另外,他还介绍了历史病历功能和病情分析功能。“输入相应的用户名和密码,每个会诊中心所对应的渔业主管部门可通过电子病历对辖区内水生动物疾病进行实时监控,及时了解所在地区和养殖品种的发病情况及用药情况,另外,还具有根据品种、病种、时间等对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的功能,并能生成相关图表。我们以分区域各病种统计为例,点击查询,能够了解各种病发生的比例情况,为病情预测报和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最后,陈辉以某企业生产的甘露牌青鱼为例,演示了水产品的追溯查询功能,通过手机扫二维码,可以查到青鱼生产企业名称、销售日期、苗种来源、饲料来源、用药信息、企业地理信息以及有关企业介绍的微视频等。
农业部部局:与时俱进的“大渔情”

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渔情监测与市场加工处处长袁晓初代表渔业渔政管理局汇报了信息化在渔情工作中的应用。他指出,渔情信息采集网络遍布全国,全部实现了联网直报,其中,渔业统计布局到县,批发市场信息采集在全国26个省区市80家水产品批发市场直接采集信息,养殖渔情在全国16个养殖主产省200各县布局了800多个信息采集点,渔捞渔情在全国11个沿海省市布局了近400艘信息采集船,养殖面积遥感监测已完成全国31个省、市、区2400多个县的养殖水体资源普查和江苏等10个省市的养殖水体高分影像采集工作。
水产品是农产品中最先放开市场价格的。市场价格是反映渔业经济运行最灵敏的指标。1995年起,农业部渔业局着手开展批发市场信息采集工作,至今,已建立了包括8大类640个品种规格的价格信息采集库,并选择其中49个重点品种进行价格指数计算,做到每日跟踪价格变化情况。
“为满足随时随地的渔情信息需求,我们开发出了这一款掌上渔情APP”袁晓初介绍,通过该APP,可以实现24小时在线查询渔业统计历史数据、进度数据,并可以分指标、分省份进行查询统计,管理员用户还可以进行数据的催报和审核。“这是水产品批发市场信息采集的界面,大家可以看到,在屏幕下方滚动的就是各个市场每日报送的品种价格信息,通过这个系统可以实现每个品种、每个大类、海水、淡水、以及综合平均价格的类股票化的运行分析图,我们现在选择综合、海水、淡水三项指标,来看一下从2006年1月1日至今的一个月度价格变化情况,从这张图可以看出,水产品价格总体波动幅度,规律,以及价格数据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为便于了解价格变化情况,及时察觉异常情况,我们还开发了价格地图实时预警功能,我们现在选择鲢鱼,比如2016年5月31日,看一下地图显示,其中红色就表示预警,也就是当日报送的价格和30日内的均价偏差超过20%。市场信息员通过预警提醒,就可以及时发现问题然后采取措施。”针对以往一线采集工作中工作量大、人为干扰多、时效性无保障的困难,“我们有意识地加强了一线信息采集智能化的尝试,在养殖渔情和捕捞渔情信息采集分别开发了手持和船载采集设备,实现了生产全过程信息的便捷采集和实时传输。”

最后,他总结到,2年来,在信息化的支撑带动下,渔情工作不断取得进步,未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渔情信息工作将向着更加多元、智能、开放、共享的方向发展,渔业大数据中心、渔情工作云平台、渔业经济智库等都将不只是梦想。渔情信息工作将真正能够成为掌握情况的“晴雨表”,发展变化的“方向标”,科学决策的“参谋部”,评估工作的“刻度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