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一早,位于黄桥街道生田村的黄桥养殖场,忙得热火朝天。这边兜售鱼苗,那边工人们拉开渔网,牵鱼进网。工人们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人工繁育做铺垫。费尽心力,牵起的100多条亲鱼,有花白鲢,也有青鱼,要速配,须打催情剂,以促其发情、产卵。数十斤个头的一条鱼,两三个工人,担架抬着,鱼儿仍在使劲扑腾,老渔民吴根男,眼疾手快,见缝插针,对准鱼背脊上下针,一眨眼功夫,一针打完。“打针要打在鱼的肌肉组织上,全凭熟能生巧练出的经验。”68岁的吴根男,有着50年的鱼类人工繁育经验。进入5月,每天经他手注射催情剂的亲鱼,不下百条。他向记者解释说,根据鱼的种类,打针的次数和剂量也不尽相同。青鱼打三针,草鱼和鳊鱼打一针,花白鲢各打两针。
注射完工的亲鱼,被抬进直径10米的产卵池,寻找配偶。从打针到产卵,一般需要8小时左右。另一台产卵池,催情剂已在发挥威力,只见亲鱼时不时互相纠缠着跃出水面。水面波澜不惊,水下已是暗流涌动。吴根男提起一条系在产卵池中的网袋,向记者解释:“你看,这网袋上依附着的透明小点点,就是鱼卵。”在外行人看来,一模一样的鱼卵,到了老吴眼里,就能分出种类。带着粘性,不吸水的是鳊鱼卵,吸水后膨胀,晶莹剔透的是草鱼卵和白鲢卵。吴根男向记者解释,亲鱼交配受水温影响大,最适宜水温在22℃-24℃,当水温低于18℃或高于28℃,亲鱼会减缓甚至停止产卵和排精。
待产卵完成后,数以千万计的鳊鱼卵,经过池壁的过滤网筛选到网箱中,再转移至孵化缸,等待1周左右的成长。而需要吸水膨胀的草鱼卵和花白鲢卵,则进入孵化轨道,在模拟的自然生态环境中,鱼卵跟着循环不息的微流水巡游,一天天进化成鱼苗。待鱼苗长成后,便可对外出售。1万尾鱼苗一袋,论品种,售价在7元-30元。
2015年初,黄桥水产养殖场从方浜村乔迁至生田村。新址建有400亩的现代化水产养殖区,比原先扩大了2倍。其中,产卵池3个,孵化缸31个,孵化轨道12个。从5月1日到25日,白鲢、花鲢、青鱼、草鱼、鳊鱼等5种家鱼,将在此进行搬家后的第二次人工繁育。吴根男告诉记者,从目前来看,小家伙们对新环境适应良好,预计能产出5亿尾鱼苗,产量略高于去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