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蟹先养水,养水先养底。在养殖过程中,“菌藻共生”对底质改良和水质调控起着重要作用。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利用水体二氧化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物质,释放氧气,增加水体溶氧;好氧菌,如芽孢杆菌通过利用藻类释放的氧气,分解池塘底部和水体代谢物,产生氮、磷、二氧化碳等营养物质,为藻类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厌氧菌,如乳酸菌,可利用溶解有机物,净化水体。通过“菌藻共生”协同作用,利于培育优良藻相,维持良好水色,可抑制水体有害细菌滋生和有害藻类的繁殖,降低了疾病发生的风险。构建“菌藻共生”系统,实现水体生态平衡,符合目前兴化河蟹生态养殖的需求。
一、兴化地区河蟹养殖现状
1、鳃丝暗褐色,河蟹呼吸困难、行动迟缓。




1、芽孢杆菌是“菌藻共生”系统中重要的菌类之一,具有分解有机质、净化水体的作用,当水体中芽孢杆菌数量少、活性弱或水质恶化程度超出了芽孢杆菌的分解能力时,致使有害细菌大量繁殖,侵入并感染河蟹鳃部,引起黑鳃。若藻类产氧能力弱,芽孢杆菌降解作用受到抑制,会加剧水质恶化,造成更为严重的黑鳃。


底层缺氧,河蟹躁动不安,搅浑水体。3月份前,由于水深的限制,伊乐藻长势差,产氧能力弱,水体中的溶氧主要由藻类产生。当藻类产氧量不能满足河蟹需求时,造成河蟹非规律活动,引起水体浑浊。
倒藻,引起水体浑浊。水体清瘦的池塘,在天气突变时,水体溶氧低,导致大量藻类窒息死亡,引起倒藻。倒藻是“菌藻共生”系统失衡的表现之一。
浮游动物多,水体呈白浊色。养殖前期,未发酵肥料的使用易造成浮游动物过度繁殖,大量摄食藻类,水体呈白浊色,同时,浮游动物的代谢产物,加剧了水体的浑浊。
以上几种造成水混的原因直接或间接与“菌藻共生”失衡相关。


1、蟹苗下塘前,施用低温肥水产品和芽孢杆菌,充分做好肥水工作。芽孢杆菌将池塘中的有机物降解、转化为藻类可利用的营养元素,使有益藻类形成种群优势,增加水体溶氧,优化水环境;同时使有益菌类成为优势菌群,达到“菌藻共生”协同优势。养殖前期,由于水温低、光照弱,不建议使用无机化肥和未充分熟化的有机肥;
2、养殖过程中,当藻类繁殖过度时,利用光合细菌与藻类竞争营养的特性,抑制藻类过度繁殖,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当水体氨氮过高时,施用光合细菌可快速降低氨氮毒性。定期追施芽孢杆菌,降解有机质,保持优势菌群,平衡有益藻相。当水体亚硝酸盐过高时,可利施用乳酸菌快速将其降解。乳酸菌代谢过程产酸,可有效降低水体PH;
3、养殖中后期,当氨氮、亚硝酸盐偏高时,可在晴天施用硝化细菌。
4、养殖过程中,多种养殖问题往往并发出现,此时可施用EM菌,利用有益菌群的协同作用,净化底质和水质,稳定菌相和藻相,发挥“菌藻共生”优势,实现河蟹生态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