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坏死性肠炎病理学与流行病学

发布时间:2016-03-04 10:48    作者:牧通人才网    来源:建明工业    查看:
         
    作者:Diego Paiva , Audrey McElroy

    翻译:张德玉 建明工业(珠海)有限公司技术服务经理

    考虑到消费者对于减少饲料中添加促生长抗生素的需求,家禽业公司正在逐步减少或消除饲料中的预防用抗生素。所以,现在的饲料配方不仅要考虑家禽的营养指标,同时肠道健康的一些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当饲料中不再添加促生长抗生素后,如何增强肠道健康显得尤为重要,家禽公司也面临许多肠道病原的挑战。近年来,坏死性肠炎作为一种较严重的疾病又再度出现。其中,抗生素在养禽业中使用的减少,是导致坏死性肠炎高发的主要原因。由坏死性肠炎导致的日死淘率,最高可在1%,这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较高的经济损失,不仅来源于坏死性肠炎导致的死淘率,还在于家禽较差的生产表现,及坏死性肠炎引起的亚临床症状。感染坏死性肠炎幸存下来的家禽,由于肠道粘膜受到破坏,所以,消化吸收能力变差,影响经济效益。
     
    概述

    坏死性肠炎(NE)是家禽中的一种肠毒血症,严重影响家禽业的经济效益。具统计全球每年因坏死性肠炎导致的经济损失有20亿美元[1,2]。坏死性肠炎导致的生产性能下降,不仅是家禽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的下降,还在于坏死性肠炎引起的家禽肝炎症状,增加了食品企业的社会舆论风险[3,4]

    在过去,抗生素一直用于控制规模化养殖中的坏死性肠炎[5,6]。然而,现在坏死性肠炎又重新作为一种影响较大的疾病出现,可能是由于政府出台一系列禁止和限制促生长抗生素在家禽饲料中的添加所致[7]。另外,消费者也对家禽业生产影响很大,他们在国会上通过努力争取较少的抗生素使用,也是近些年来坏死性肠炎高发的重要原因。本文就讨论当下坏死性肠炎的最新进展和在防治措施上的改变。

    病理学和流行病学

    产气荚膜梭菌(A型和C型)是引起NE的病原体。产气荚膜梭菌属于革兰氏阳性菌,杆状,厌氧有荚膜,可以在动物及人引起广泛的疾病[8-10]。产气荚膜梭菌会引起乳糖的剧烈发酵,同时还可以使葡萄糖,果糖,半乳糖,肌醇,麦芽糖,甘露糖发酵。发酵产物包括醋酸,丁酸。产气荚膜梭菌可以在一个较广的PH范围内生存,可以从5.5到8.5,其最适PH是PH6到PH7。根据细菌产生外毒素的种类差别,可将产气荚膜梭菌分成a、b、c、d、e5个型。

    产气荚膜梭菌分布广泛,可以在动物肠道和环境中分离得到,比如,土壤,水和食物中。该菌最早在肠道中定植可能发生在家禽孵化出壳时。有报道称,在鸡回肠食糜中的产气荚膜梭菌达到105 cfu/g时就会引起坏死性肠炎[12]。Craven等人曾经在破碎的蛋壳上,鸡羽毛上,及在孵化厂收到的废纸中分离出产气荚膜梭菌。假定产气荚膜梭菌是在鸡肠道中自然存在的,那么疾病的发生可能取决于其他诱因,这还有待与进一步研究。

    尽管坏死性肠炎在2周到6个月大的鸡均易感,但是在不同品种和饲养条件下,其发病率不同。地面散养的肉鸡,大部分的坏死性肠炎主要发生在第二周和第五周[4,5,14]。与此相反,养禽公司规模化饲养的肉鸡,据报道坏死性肠炎主要发生在3到6个月[4]。由坏死性肠炎导致的死亡率一般在2%到10%左右;有报道称最高的死亡率可达到50%[15,16]
发病诱因

    产气荚膜梭菌是动物肠道内的常在菌株,该菌单独存在并不会引起坏死性肠炎。因此,致病诱因会导致产气荚膜梭菌过度繁殖,进而引起坏死性肠炎。我们发现了几个诱因,其中包括,饲料因素,免疫和应激,肠道生理变化及球虫病。

    (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