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品种价格低迷,盈利一般:
2015年,鱼类成品价格整体低迷。受经济大环境等因素影响,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状态,比如鲈鱼、生鱼等陷入滞销状态。
生态环境污染,大环境富营养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江河湖海)生态环境受到工业、生活污染日趋严重,水体的富营养化越来越明显,对于整个水产养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寄生虫多发(比如海区渔排大面积的白点病),疖疮病久治不愈,都和环境污染有直接关系。
病害多发,爆发程度日趋严重:
以寄生虫、出血病、疖疮病、水霉病、真菌病、肝胆综合症最为常见。
1、流行新趋势:值得注意的是疖疮病给海鲈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往年,这可能将成为未来海鲈的主要影响病害。
2、寄生虫反季节感染:寄生虫疾病及其严重,感染严重程度远超往年,包括鳗鱼、海鲈、生鱼、石斑鱼等品种,指环虫、小瓜虫、车轮虫、纤毛虫在秋冬季节的发病率反而高于高温季节。
3、真菌性疾病扩散传播:水霉、真菌性鳃炎流行加剧,不仅仅是在陆地池塘,而且随着海区污染的加剧,在渔排养殖品种大黄鱼、真鲷等品种上也开始爆发。
水质底质管理不足,问题多多:
2015年,水质底质问题主要有蓝藻、氨氮亚硝酸超标、PH偏高等
1、氨氮亚硝酸超标问题普遍:在日益追求高产的养殖心态下,陆地养殖的所有品种,在养殖中后期氨氮亚硝酸超标达到100%。
2、蓝藻爆发:生态环境的工业污染、养殖高密度、过度的施肥等原因,造成了2015年鱼类养殖池塘的蓝藻问题突出。
3、PH值偏高:除了个别地区外,2015年的池塘养殖普遍PH偏高,这和水体富营养化、蓝藻多发息息相关。
养殖模式落后:
福建粤东地区的鱼类养殖,相比广东、海南等地,还是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具体表现在:
1、轻预防重质量:不注重预防,不出问题不管,一旦出现问题病急乱投医现象严重。
2、轻调水重肥水:水质管理上,全程只做肥水工作,高温季节倒藻现象频发。
3、轻生物制剂重药品:绝大多数的养鱼户不懂甚至不知道生物制剂,甚至个别地区全程使用杀虫剂,造成了生长缓慢、药物残留、无藻类、成本高昂等一系列问题。
二、2015主要养殖鱼病流行情况:
疖疮病


流行情况:高温季节多发,往年进入低温季节即自愈。但是2015年进入11月低温季节依然不好转,病害流行加剧,难以治愈且反复发作,影响超过往年。石斑、鲈鱼上常见。
病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细菌感染是结果,而非病因。引起疖疮的根本原因是:鱼体感染寄生虫,或者鱼体“上火”。继续往下探讨,鱼为什么会“上火”呢?引起鱼“上火”的原因是:高密度养殖、高温天气。再继续探讨,为什么今年的疖疮在11月还是流行严重呢?因为今年是降温比往年慢,低温来得晚。加上寄生虫的感染,造成今年11月依然流行疖疮。
此外,饲料的高蛋白高营养,也是引起上火的辅助因素。这就好比:人在7-8月高温时天天大鱼大肉吃大餐,连续几天就会上火。

引起疖疮病最大的原因是:高密度养殖。这点一定要清楚!
预防:
1、定期检查寄生虫,有虫早治早杀。
2、高温季节,注意调理。夏天人容易上火,鱼也一样。定期拌料三黄粉或者五黄精华液(主要成分:黄芩、黄芪、黄柏、黄连、大黄),以中草药调理预防为主。
3、防止鱼体受伤。
4、合理密度,调理水质。密度越大,此病的发病率越高!
5、平时注意内服补充多维,能有效预防此病的发病率。
治疗:
有寄生虫先杀寄生虫,具体可参阅寄生虫病害章节。
一、外用:
1、消毒:戊二醛、二氧化氯、苯扎溴铵等,消毒剂不能治本,只是缓解鱼体炎症。
2、中草药外泼:熬汁泼洒,治本所在!
①五倍子2-4ppm
②大青叶8ppm加黄连2ppm
③青蒿、槟榔、苦参合剂1-2ppm
④五黄精华液(主要成分:黄芩、黄芪、黄柏、黄连、大黄)1-2ppm
二、内服:治本所在!
每公斤饲料拌服:中草药制剂(如:三黄粉、五黄精华液)10-20克加氟苯尼考1-2克加多维8-10克,连用7-10天。
总结:
疖疮病的防治,应以中草药为主(外用和内服都是如此),消毒剂为辅,重点是“清毒降火”。要想少发此病或者尽快治愈,那么建议适当降低密度,发病率自然就低。
出血病


流行情况:鲈鱼多发。
病因:由呼肠弧病毒引起。
预防:池塘彻底消毒并定期改底,实行合理的养殖模式和适当的养殖密度,可以有效减轻该病危害的程度。
治疗:这种病毒寄生在鱼体组织细胞中,具有很强的抗药性,所以难以用药物治疗。
1、戊二醛加聚维酮碘外用消毒1-2次。
2、中草药制剂外泼1-2次。
3、消毒过后必须要解毒抗应激:有机酸+维生素C(如有机酸解毒灵和解毒应激灵)。
4、内服:中草药制剂+抗病毒西药(如聚维酮碘等)+多维。连用7天。
5、改底2-3次。腐植酸钠(如黑土精)、底改霸王、增氧型底改(如:增氧解毒底净)等。
水霉病

流行情况:低温季节多发,尤其是秋季。
病因:真菌(水霉菌)感染。
预防:
1、低温季节尤其是秋季开始适当提高盐度,盐度适当提高能够有效预防真菌性疾病的发生。
2、防止鱼体受伤。定期检查寄生虫。
3、定期消毒,抓鱼过后消毒措施到位。
治疗:
1、戊二醛(或者硫醚沙星)消毒1-2遍。
2、中草药制剂(五倍子、苦楝、大蒜素等)加盐巴(氯化钠)外泼1-2遍。
3、水霉病是真菌引起,氯制剂可能会加重病情!
4、条件允许情况下提高盐度。
5、内服大蒜素、制霉菌素等抗真菌内服药5-7天。
体表感染容易判断:
需特别注意辨别鳃部是真菌感染还是细菌感染:细菌是充血发黑,真菌是失血发白(如图所示对比)。值得注意的是宁德渔排的大黄鱼养殖照样爆发此病!


寄生虫病


流行情况:
2015年,寄生虫病主要是指环虫、小瓜虫、纤毛虫、车轮虫、锚头蚤、中华蚤。其中以前3种最为严重,多数鱼塘3种虫一起并发。
病因:
全年来看,发生寄生虫病主要原因除了水源性污染以外,均为落后的养殖模式导致水质、底质恶化,而使得水环境适合寄生虫大量繁殖,感染鱼体导致鱼发病损失。
预防:
寄生虫其实是可以预防的!同等条件下,水质底质越脏,感染寄生虫的机率越大!反之,水质底质调控到位,寄生虫感染的机率很小。
1、蓄水池处理后,才加入池塘。
2、定期底改(腐植酸钠:如黑土精、底改霸王、增氧型底改:如增氧解毒底净等),改良底质,底质干净,寄生虫少发。
3、定期活菌(芽孢杆菌:如富水美、利生素、光合细菌:如益水源菌等),改良水质。
4、改变观念和模式,以生物制剂调控病害,切忌以杀虫药来预防病害!(笔者举例:天天吃感冒药来预防感冒,可否?)
治疗:
寄生虫的种类较多,不同的虫用的药都不一样,而且,是药三分毒,杀虫药那就是剧毒。因此,为了不给读者误导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本文不详细介绍每种杀虫药的用法用量,但可以和大家分享笔者用防治寄生虫疾病的一些心得。
1、原则:杀虫后,还须消毒(消毒剂如戊二醛、二氧化氯等,目的: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再解毒(有机酸+维生素C:如有机酸解毒灵和解毒应激灵,目的:解除杀虫和消毒剂的药物毒性,增强恢复体质)。
2、操作:不要指望一次就能把虫杀死。如果一次性杀死了虫,那么鱼体也会中毒甚至大死亡。因此,合理的杀虫方法是循序渐进,少量多次把虫杀死,切忌因为心急盲目提高用量!另外特别需要提醒的是:用完杀虫药两个小时以内,一定要注意巡塘观察,如果出现大面积中毒现象,马上大量换水,同时泼洒有机酸+维生素C(如有机酸解毒灵+解毒应激灵),如果是有机磷类杀虫剂中毒,可以选用阿托品解毒。
3、绝招:中草药杀虫是首选。其实中草药对大多数虫都有杀灭、驱除效果,而且中草药有刺激性小、安全无残留等优势。比如小瓜虫可以用生姜加辣椒,车轮虫可以用苦楝和松针等等。
4、禁忌:使用杀虫药时,一定要注意配伍禁忌,比如敌百虫和生石灰搭配就成了敌敌畏,最重要的事情其实还是不急不躁,循序渐进来杀虫。
下接:2015年福建、粤东流行鱼病防治大汇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