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博亚和讯研究员周刚宏:产能过剩后的维生素产业出路之思考

发布时间:2015-12-11 15:27    作者:牧通人才网    来源:博亚和讯    查看:
    2000年后,维生素卡特尔联盟分解,全球维生素产业发生大规模重组,格局演变巨大,价格起伏动荡,中国维生素产业凭借20世纪末的技术积累,顺利承接了国际维生素产业的转移,全球维生素产业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是什么因素推动了中国维生素产业快速发展,造就了中国维生素产业的辉煌?北京博亚和讯农牧技术有限公司研究员周刚宏先生在2015中国维生素产业发展高层论坛的演讲中对此进行了分析。
       
    周刚宏先生认为,新技术是推动中国维生素产业辉煌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新技术包括VC两步发酵技术、VB6新技术、VD3中间体新技术、VE中间体新技术等,正是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促成了维生素生产成本下降,使得维生素生产的原料变得更加易得,产品品质提高,生产过程越来越清洁。

    除此之外,低固定成本无疑也是促进中国维生素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在产业发展前期,这一时期维生素产业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投资少、人工成本低、管理费用低以及环保成本低。当时同样的项目在西方投资比中国高几倍,并且2000年以前,中国对于企业生产的环保要求还尚未起步。

    中国的内部环境为维生素发展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外部因素变化的作用同样不能忽视。1999年5月,形成于1989—1992年的维生素卡特尔联盟宣告分崩离析,2001年巴斯夫收购日本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同年,日本卫材公司退出维生素业务。2003年帝斯曼收购罗氏维生素业务,占有全球维生素40%以上的市场份额。

    1999年12月,罗纳普朗克与德国的赫司特公司合并,成立安万特,2002年DrakkarGroup S.A.收购了安万特动物营养业务,成立了法国安迪苏公司。2007年,泰高收购BASF维生素预混料业务。2008年,安迪苏退出VE生产。可以说,内外环境的变化使中国维生素企业具备了走向国际市场的实力。

    那么,中国维生素企业在辉煌发展期得到了什么?

    周刚宏先生认为,中国维生素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收获就是长期的市场占有和短期的经济回报。然而,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过剩维生素产能和产量迅速上升,利润大幅度下降,企业发展遇到瓶颈。

    目前,中国维生素企业面临许多困境,主要包括产能过剩、环保压力和成本不断加大、收益整体大幅度下滑、生产企业涉足的单体维生素品种不多、中国企业缺少整体解决方案、下游市场开拓遇到了瓶颈。那么维生素产业未来发展路在何方?

    周刚宏先生认为,维生素企业商业模式需进行转变,如进行产业链延伸和整合,可向上收购兼并原料企业,向下收购兼并多维企业,或者强强联合成立合资企业,往下游发展,和饲料企业或多维企业,合资成立新的企业,使单项维生素业务拓展到多维业务。也可通过发展互联网+,建立新的经营模式和物流模式。另外,维生素企业需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进步,并且需要科学地积极进行环保治理。

    周刚宏先生在报告最后表示企业发展无固定的模式,适合的、进取的是最好的,祝愿中国维生素生产企业再创辉煌。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