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中国的城市还需增加1.8亿消费者,在城市生活的居民所占比例将约为70%。从量上来讲,未来肉的消费增长空间比较有限。但是也将呈现两个主要趋势,一是消费需求正在从数量到质量转变,二是肉类结构的变化。
荷兰合作银行潘晨军在一次讲课中指出,近二十年,中国肉类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而且这种调整仍将继续。
纵观国际生猪生产公司的发展,能够成功有两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一是生产力水平,二是对市场变化的反应。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公司的生产成本,即竞争优势,而如何应对市场决定了一切。
对于中国的公司,需要先了解消费市场。中国经济经过36年的高速增长阶段,社会基本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经济增速开始放缓,未来GDP增长很难回到之前的水平。但是同时,富裕阶层的财富积累在快速增长,中国有些省市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如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内蒙。按照国际通用的说法,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可以视为基本接近高收入发达国家水平。所以对于企业来说,现在面临的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特点,还包括发达国家的市场特点。
随着城镇化进程,未来10年中国的城市还需增加1.8亿消费者,如果再算上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10年之后在城市生活的居民所占比例将约为70%。生猪屠宰加工、布局与人口要跟进人口密集群,而生猪的养殖布局要远离人口密集区,所以随着未来人口的继续流动,人口结构继续变化,生猪产业还将进一步整合。未来10年,这样的进程不会停下来。
收入的增长驱动了对蛋白质的需求。过去几十年,中国动物蛋白的消费也有快速增长,但在未来速度会越来越慢。国内通常认为中国人均肉食消费很低,这种观点是参照西方国家,这并不科学,因为中国不管如何提高收入都不可能达到西方国家的消费水平。如果拿中国与亚洲各国进行比较,中国人均肉量的消费水平较高,因此从量上来讲,未来肉的消费增长空间比较有限。但是也将呈现两个主要趋势,一是消费需求正在从数量到质量转变,二是肉类结构的变化。过去10年,欧洲的禽肉消费要快过红肉(包括猪肉和牛肉)的消费,美国、巴西甚至亚洲的一些国家(如越南、菲律宾)也是如此。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为禽肉价格比较低。禽肉的生产效率在不断的提升,产品在不断创新,适应禽肉消费的快餐业也快速发展,这些因素导致了禽肉的发展要快于红肉的发展。中国在过去的二十年也发生了同样的肉类结构变化,虽然近几年禽肉市场有些问题但这是暂时的迹象。从长期来看,认为肉类结构还将继续调整,即禽肉消费会进一步加快,牛肉和猪肉在整个肉类结构中的比例还会进一步下降。
(今日养猪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