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杨振海: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的措施

发布时间:2015-11-12 17:46    作者:yizhiinfo    来源:畜牧人才网    查看:
                   
     2015年11月3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指出: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持续高热。而新常态意味着发展转型和发展阶段的转变,随之而来的是增速减缓、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全新的经济发展政策和发展趋势给传统的畜牧业也提出了更多要求,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任务艰巨。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畜牧业应该如何紧跟十三五规划指引、如何依托政策支持和现有资源,从传统发展模式中挣脱出来实现突围?
 
    11月7日,北京,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杨振海在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学术年会上发表讲话,就当前畜牧业发展形势、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点任务、大力发展草牧业及建设现代畜牧业的政策措施四个方面,详细解读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之路。
            
     一、畜牧业发展现状白描
 
    杨振海表示,今年以来,畜牧业生产形势总体向好,畜产品市场供应充裕,主要畜禽产能随消费需求变化进行适应性调整,价格有升有降,特别是从下半年开始,生猪、蛋鸡养殖行情转好,养殖场户补栏积极。
                     
     生猪、家禽、奶牛、肉牛、肉羊生产态势可总结如下:
 
    生猪生产势头较好,活猪和猪肉市场价格处于高位,养猪场户补栏积极性较高,生猪存栏增加。禽蛋生产稳步增长,肉鸡生产总体平稳;禽类产品价格受节日消费需求影响而波动较大,蛋鸡、肉鸡养殖效益总体下滑。奶牛生产持续发展,在所有畜产品中增速是最快的;但价格持续下降,价格没有跟生产同步;进口大量增长,影响持续加深。活羊活牛价格波动较大,养殖效益大幅下滑,近期价格有所企稳,效益有所回升。
 
    二、建设现代畜牧业的目标和重点工作
 
    面对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生产方式总体落后、产业发展频繁波动的局面,我们要建设现代畜牧业强国仍需做出艰苦的努力。
 
     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目标是: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在这个目标的引领下,到“十三五”末:全国肉、蛋、奶产量要分别达到9220万吨、3050万吨、4080万吨;生猪年出栏500头以上、奶牛存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52%和60%;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以上。
                
     要达成既定目标,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1、优化区域布局,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
 
    北方牧区
 
    北方牧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要坚持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通过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推行舍饲半舍饲,加快牛羊品种改良,提高生产效率。
 
    传统农区
 
    传统牧区粮食和秸秆资源丰富,品种改良基础好,养殖技术普及程度高,但部分地区养殖密度过大,要加快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粮食就地过腹转化,实现粮仓变肉库,其中南方水网地区要适当降低养殖密度,提升畜牧业发展质量。
 
     农牧交错带
 
     农牧交错带既有充裕的秸秆资源,又有一定的放牧条件,要合理调整种植结构,积极稳妥推进粮改饲,以养带种,种养结合,带动牧区牲畜繁育和农区架子牛羊育肥,促进牛羊产业大发展。
 
     南方草山草地
 
     南方草山草地开发利用潜力大,冬闲田面积广阔,草食畜牧业发展空间很大,要坚持草种改良、综合利用,石漠化地区要合理退耕还草,把草牧业发展成一个新的产业。
 
     2、加强畜牧业产能建设
 
     巩固提高产能是基础,抓好基础母畜是关键,加快科技进步是保障。
 
     农业部和财政部实施了肉牛基础母畜扩群补贴,收到了良好效果,今后要继续完善扩展这些政策。畜禽良种选育是关系畜牧业发展的长远大计,要锲而不舍实施好生猪、奶牛等主要畜种遗传改良计划,念好“育繁推养”四字诀,做大做强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减少对进口种畜禽的依赖。要着力转变粗放的畜禽养殖方式,推广和普及先进适用的饲养管理技术。建成现代畜牧业,畜牧科技进步贡献率至少要达到70%左右,目前只有55%。今后要争取在畜禽种业自主创新、标准化饲养管理、饲草料资源转化利用、动物疫病防控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3、加快发展规模化养殖
 
     要加快推动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转变,畜禽规模养殖水平每年争取提高2-3个百分点。
 
     解决好“如何养”的问题--要支持建设一批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解决好“谁来养”的问题--要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对养殖大户、家庭牧场、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在项目资金、金融保险、技术推广等方面给予支持,形成主体多元、协调互补的新型经营体系。北方人均土地面积大,发展家庭牧场有条件;南方人多地少,要依靠龙头企业,发展养殖大户。
 
     4、大力推进产业化发展
 
    畜牧产业链条长,可以前拉后带,适合工商企业进入。
 
     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兼并、合资、联营等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向养殖、种植、加工纵深发展,打造全产业链,延伸价值链,加强品牌培育。
 
     要大力推进电商与实体结合、互联网与产业融合、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对接等新业态,创新流通方式,减少流通环节,加强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使养殖环节分享更多收益。
 
     要发挥畜牧业大企业多、产业化程度高的优势,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中的主体作用,运用牧场托管、“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等形式,推进畜牧科技成果转化,解决好社会化服务的问题。
 
     5、加强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
 
     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要坚持产管结合、源头治理。
 
     生产方面,要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相关标准和规范,建立健全畜禽标准化生产体系,强化生产过程管控,在畜禽养殖企业和规模化家庭牧场、合作社全面推行标准化养殖,不断提高“产出来”的水平。
 
     监管方面,要按照“风险预警、应急处置、检打联动、联防联控”的思路,建立各环节无缝对接的监管制度,针对“瘦肉精”、生鲜乳违法添加、滥用抗生素、注水肉、私屠滥宰等突出问题,加大专项整治力度,保持高压态势,不断完善“管出来”的办法。
 
     6、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关系现代畜牧业建设的成败。
 
     要认真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采取“养、防、检、治”综合措施,坚持免疫与扑杀相结合,做好动物疫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强制性免疫等基础工作,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完善应急处置工作机制。
 
     要实施优先防治病种防治计划,重点疫病逐步实现从有效控制向净化消灭转变。
 
     加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力度,支持养殖大县建设无害化处理厂,推广无害化处理与保险挂钩。
 
     要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严格落实“六项禁令”,强化执法能力建设,坚决杜绝隔山开证、收费放行等现象,坚决惩治脱岗渎职行为。
 
     7、加强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利用
 
    《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其中“三基本”之一就是实现畜禽粪便基本资源化利用。
 
     要按照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原则,坚持科学布局畜禽养殖,该减的减到位,该禁的坚决禁,不超量不超限,努力实现畜禽养殖与环境容量相匹配。
 
     要推进清洁养殖,推动规模养殖场率先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快完善粪污处理利用设施,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和精准饲料配方技术,最大限度减少粪污产生量。
 
     要大力推行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打通种养业协调发展通道,促进循环利用、变废为宝,既解决畜禽“吃”的饲料问题,又解决“排”的粪尿问题。
 
     要研究补贴政策,把畜禽粪便处理利用与沼气工程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广有机肥生产加工利用。
 
     三、大力发展草牧业

     201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发展草牧业”。
 
     农业部近期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指导意见》和《关于促进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草牧业发展作出了安排部署。
 
     1、大力发展牛羊产业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印发了《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
 
     要牵住母畜扩繁这个牛鼻子。用好基础母畜补贴政策,按照“见犊补母”的方式,支持适度规模养殖场母畜扩群增量,夯实生产基础。
 
     要培育好养殖大县这支主力军,今年中央财政安排5亿元资金,对内蒙古、西藏、青海、宁夏、新疆5省区的100个牛羊大县实施奖励政策,要抓紧制定好实施方案,调动地方发展牛羊生产的积极性。
 
     要发挥好试验示范的引领带动作用,北方牧区、传统农区、南方草山草地和农牧交错带是牛羊肉生产的四大区域,部里将分区域开展现代草食畜牧业发展试验示范。
 
     2.大力振兴中国奶业
 
     振兴中国奶业,应立足当前,主要是解困,重塑国人对民族奶业的信心。此外,还要着眼长远,主要是发展,大力推进奶业一体化经营。
 
     抓好“三品”: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创建。
 
     推进“四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
 
     实现“三大目标”:全面提高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塑造中国奶业信誉和形象;稳定发展数量,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品牌。
 
     3.挖掘饲草料资源潜力
 
     抓好天然牧草利用。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已连续4年突破10亿吨。在保护草原生态的前提下,要发挥天然牧草最经济的优势,以草定畜,科学利用,为生产绿色畜产品提供物质保障。
 
     抓好人工种草。今年,中央财政专门安排7.2亿元资金,支持有条件的省份发展草牧业,建设一批标准化草种和牧草生产基地。
 
     抓好秸秆资源利用。我国各类秸秆产量约8亿吨,目前饲料化利用比例不足30%,大有潜力可挖。要抓好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的效率。
 
     4.积极推进粮改饲试点工作
 
     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了3亿元资金在河北、内蒙古等10省区,选择了30个县级区域率先开展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试点示范。试点项目以3年为实施周期,每年每个试点县平均补助资金1000万元。
 
     东北玉米主产区要选择一部分县开展玉米、大豆轮作试点。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要选择一部分县开展青贮玉米种植试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要科学规划,推广玉米改饲草种植。
 
     5.切实做好草原这篇大文章
          
     要加快草原确权承包登记,依法赋予广大牧民长期稳定的草原承包经营权,进一步激发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原的积极性,抓紧开展基本草原划定,严守草原生态红线,夯实牧区改革的基础。
 
     要实施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2011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763亿元,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年是争取第二阶段补奖政策的关键之年,争取“十三五”政策创设上取得新突破。
 
     要实施好重大生态工程,加强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草原治理和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推动实施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等工程,加快草原生态环境恢复。
 
     要强化草原监理,加强草原监理体系和村级草原管护员队伍建设,充实执法人员,改善装备条件,加大草原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强化与司法机关的沟通协调,严厉打击和曝光破坏草原的犯罪行为,保护草原生态建设成果。
 
     四、建设现代畜牧业的政策措施
     
     
      
    

     一是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补助政策,强制免疫疫苗由省级政府组织招标采购,兽医部门逐级免费发放给养殖场(户);疫苗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按比例分担,养殖场(户)无需支付强制免疫疫苗费用。
 
     二是畜禽疫病扑杀补助政策,对因重大动物疫病扑杀畜禽给养殖者造成的损失予以补助,补助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
 
     三是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政策,补助经费主要用于对村级防疫员承担的为畜禽实施强制免疫等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经费的劳务补助。
 
     四是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国家对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对养殖环节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小区),给予每头80元的无害化处理费用补助,补助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
     

     2008年,国务院批准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并投资4亿元选择100个县先期试点。
          
    8.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2014年,国家安排了500万亩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还草补助标准为每亩800元;2015年拟安排1000万亩,补助标准不变。
           

    9.振兴奶业支持苜蓿发展政策

     国家从2012年开始启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中央财政每年安排3亿元。项目重点支持苜蓿良种、标准化生产、收获和加工,促进草畜配套,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奶牛生产水平和牛奶质量安全水平。
截至2014年底,全国已建成了150万亩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
 
     从测产结果看,示范基地平均亩产比当地水平高10%-30%,苜蓿粗蛋白含量在18%以上,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
 
     在项目的带动下,全国商品苜蓿草产量大幅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商品苜蓿草产量达到80多万吨,比项目实施前增加约60万吨,优质苜蓿产业的发展有力支撑了现代奶业建设。
                  
     10.南方草山草地发展现代畜牧业政策
 
     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等10省(区、市),启动实施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项目。
 
     截至2014年底,项目覆盖了10省区的83家承担单位。
 
     11.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政策
 
     为切实遏制基础母牛存栏持续下降的趋势,调动母牛饲养积极性,2014年中央将启动实施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拟安排9.36亿元,采取“先增后补”的方式,对肉牛主产区规模以上母牛养殖场户进行扶持,按照新增犊牛数量分类给予补助。通过项目持续支持,增加基础母牛饲养数量,缓解架子牛供给不足的问题,为增加牛肉市场供给提供种源支撑。
           
     12.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扶持政策
 
     2014年中央将启动实施畜禽粪污等农业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试点)项目。拟安排1.8亿元,选择一批畜禽粪污处理利用问题比较突出,且具有能够就近消纳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条件的县(市),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试点探索能够推广的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处理技术和商业化模式,实现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计划的指导、政策的支持和行业人本身的努力。杨振海副司长的讲话,已经为畜牧人指出了一条光明的发展坦途,而畜牧行业本身的优化升级,则需要企业、科研机构的努力。有了正确的方向,相信畜牧科技的发展进步和畜牧企业的发展壮大会给畜牧行业带来一次华丽转身。
 
     (文章整理自杨振海在在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学术年会的演讲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