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接:种猪的核心价值与专业公司育种(中)
大量测定并收集准确的数据是育种的基础,但我国这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图 5 是丹麦的育种核心群 2014 年 8 月的数据,其规模总共只有6 534头, 杜洛克的规模为1 786头,大白和长白均为 2 300 多头,26 个种猪场,40个育种群。 而1980年丹麦有250个种猪场,8 500头母猪。 这说明种猪行业在不断的整合,不断的专业化,一些育种场退出转为商品猪生产。

2013 年丹麦测定了 8 万多头猪,也就是6 500多头母猪, 一头母猪平均测定15个后代。在我国, 测定数量超过1万头以上的企业不多,测定的数量非常少,例如我国要求国家种猪核心育种场的测定数量只有 2 000 头。丹麦的公猪留种率在1 %左右, 母猪的留种率在16 %,这需要大量的数据测定工作,选育才能取得好的进展。一些育种企业说,自己的留种率也很低,但最后检查数据却发现淘汰率太低,育种核心群每年的淘汰率应该是 100 %,而不是大家认为的 35 %~ 40 %。此外,不是有了猪群就形成了育种体系,而是有了一定规模的基础数据才能称之为体系。我国有大量的种猪,但目前还没有一种高效的育种体系。如何提高我国育种技术水平?我国种猪场目前的遗传进展还没有达到国外的水平,许多猪场每年的进展非常小,甚至出现倒退。而国外种猪的遗传进展一般是稳定连续的,这就是差距。我国育种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是测定数量少,育种目标不合理,选择指数不科学以及缺乏一些校正参数。
我国很多企业做不到自主育种,还在用1998 年加拿大的选择指数,首先参考的指数就不科学,育种效率当然低。其实指数并没有那么神秘,育种的核心不是指数,而是 EBV 值,指数只是用来对猪进行排序。将猪排序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个人现在更倾向利用育种目标制定选择指数,如产仔数现在是12头,5 年以后准备达到 13 头, 现 在的 生 产 速 度 是170,5 年后达到160。 如果按照经济参数,市场上任何一个价格发生变化, 经济参数就会变。 如玉米价格从1.3元降到 1.1 元,饲料利用率的重要性就会发生变化。现在很多企业由于选择指数的不合理,造成选育发生一些不利的变化。我国很多企业现在与国外合作,个人非常赞同在起步阶段通过与国外合作学习先进的技术,也可以提高我国的育种水平。但国外评判的标准是否与我国一样,选择指数是否能完全适合我国,这需要考虑。不同猪场的生产水平不一样,权重也应该不一样。个人赞同利用育种目标制定选择指数,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将数据发给本人,本人完全可以制定出合理的指数。自由的设定目标就可以制定出合理的指数。
关于新技术的应用方面,BLUP 技术的应用使畜禽的遗传进展加快了 1 倍。通过 BLUP 技术,可以选择遗传上优秀的个体,而不是表型上优秀的个体。现在许多企业选种时还要参考表型排序,这并不合理,一定要用 EBV值排序。
基因组技术一定是以后育种的发展方向。利用基因组选择时,如果性状由多个基因控制,不要用基因进行选择。比如繁殖性能如果受 50 个基因控制,其中一个基因的基因型与性状呈相关性,作为理论发表论文可以,但在实际生产中不能利用该基因进行选择。在这 50 个基因中,只选择一个基因而忽略其他 49 个基因进行选择,做法肯定是错误的。
利用基因组选择的目标是提高准确性,而并没有改变其他方面,如并没有改变世代间隔,但随着准确性的提高,遗传进展在不断的加快。全基因组选择的时代已经到来,目前大型育种公司,如丹育、海波尔、CG、PIC等都已经开始研究基因组在育种方面的应用,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成功应用于猪上。另一个新技术是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CT),这是一种测定猪性能的技术。
如果想把猪育种做好的话,在利用基础技术的同时,还需要取掉一些新技术。未来育种公司的竞争也取决于新技术的应用。
育种的经济价值非常高,但需要前期的投入以及长期的坚持。希望育种企业家在做战略思考时能更多地认识到育种的价值。对于一些遗传力低的性状,只要方法对,仍然可以取得良好进展。现在的育种技术已经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如产仔数提高了,死亡率降低了,这就是育种的成效。
专业化、集团化是未来方向,但需要一定的过程,也不代表现在的规模养殖场或者大型商品猪场放弃自己的种猪,除非已经有可靠的来源。提高育种效率仍然是我国未来需要加强的工作。我国未来会成为种猪强国,但需要时间。
这里有本人的联系方式,本人可以根据大家的育种目标制定选择指数,如果感兴趣可以联系本人 ( 图 6)。
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