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成本占养殖成本70% ~80% ,且饲料产品归根到底是一种生产资料,需要投入再生产,与终端消费品手机,家用轿车等不同,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还要能达到最佳的投入产出比。用日常积累的经验对饲料的品质做出判断,或者仅凭经验来使用饲料产品,可能会引起一些问题。
1 成品颜色的正常变化不能作为判断饲料好坏的严格标准,依靠感官来判定饲料品质,不够全面和客观
对于饲料公司而言,配方系统应该是动态的,产品需要根据市场原料品质和价格做实时的调整,才能确保产品品质最佳,价格最优。但大宗原料的改变,经常会使产品感官发生变化,不被终端养殖户所接受,这使得饲料公司产品不能根据市场原料波动做及时调整,最终遭受损失的其实是养殖终端。
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2014年中国全年进口大豆为7140万吨,同比增加12.7% ,主要大豆产地来自南美阿根廷、巴西和北美美国,除去压榨工艺不同导致的豆粕成品有色差,不同产地大豆压榨的豆粕,颜色也不尽相同,但只要饲料公司品管体系完善,品控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产地不同导致的原料色差并不影响饲料成品质量。
另外,通常国内小麦的价格要比玉米价格高,但也有出现价格倒挂的情况,市场习惯了生产、推广和使用玉米-豆粕型的日粮,即使在价格倒挂时,运用小麦替代部分玉米有优势,但由于会使产品颜色变白,此时饲料公司对于配方调整往往比较谨慎。研究表明复合型日粮由于不同原料之间营养素能够起到互补作用,各成分营养之间比较均衡,促进肠道发育,更有利于猪生长。用小麦代替玉米-豆粕型日粮中的部分玉米,在添加酶制剂的情况下,生长育肥猪能够取得更好的生产性能。同样用东南亚进口的木薯经发酵,替代部分玉米能够降低成本,效果也不错,但往往运用起来并不顺畅。如表1所示。

还有很多养殖户将仔猪料和母猪料中的黑点多少作为产品中鱼粉添加量的判断标准,也是极其错误的。进口的超级蒸汽白鱼粉(鳕鱼粉)质量要比秘鲁红鱼粉更佳,同时味道比国产鱼粉更淡。鱼粉腐败变质后,不但产生组胺和挥发性盐基氮(V B N ),同时还产生腐胺、尸胺、酪胺和精胺等一系列低级胺类物质,统称生物胺,轻微的腐败在非专业人员闻起来似乎是鱼粉味更重,产品质量更好,实际上正好相反。
饲料成品的外观可以作为判定饲料品质的依据,但并非严格的标准,需要专业、科学、客观地评定。
2 不以标签标注的分析保证值作为饲料好坏的严格标准
饲料标签是以文字、图形、符号等说明饲料产品质量、使用方法及其他内容的一种信息载体,国家于2014年7月颁布实施了新的饲料标签法,用于规范饲料企业对成品的说明,是饲料企业对自己生产产品的一种承诺,饲料标签也就成为产品质量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饲料标签未做规范之时,产品标签会被不法企业利用,用于欺瞒消费者。但必须说明在出台新的饲料标签法后,标签上标注的分析保证值也并不能作为饲料产品性能的严格标准,这并非是饲料企业弄虚作假。企业严格按照标签法,在营养成分分析保证值表格中表明营养成分及其添加最低保证含量,对于有添加上限的成分则标明添加范围值。鉴于品种,生长阶段,饲养环境不尽相同,动物体对各种营养成分需求量也有所不同,因此给出的是范围值。我们不能单从分析保证值来判断饲料品质的好坏,例如标签上标注的粗蛋白水平,仅仅代表了饲料粗蛋白最低含量,但是提供蛋白的原料品质,其氨基酸组成是否平衡,消化吸收率如何显得更加重要。
对比鱼粉、发酵豆粕和羽毛粉,羽毛粉的粗蛋白水平远高于鱼粉和发酵豆粕,即使将羽毛粉中短缺的氨基酸种类通过合成氨基酸予以补齐,普通工艺的羽毛粉使用效果远达不到鱼粉和发酵豆粕的水平,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原料的消化吸收率存在重大差异。如表2所示。

事实上,世界动物营养科学领域正致力于研究低蛋白动物日粮,一方面减轻动物胃肠道的负担,节约粮食,降低饲养成本,缓解养殖业带给环境的巨大压力,低蛋白日粮会是未来动物营养领域的一个大趋势,虽然目前的技术未必是成熟的。如果养殖终端不加以区分,将标签标注的分析保证值作为评判饲料品质的严格标准,会令自己陷入经验的陷阱。
3 外包装在不影响仓储和运输的前提下,不能作为判断饲料好坏的严格标准
这个观点可能存在较大的争议,很多人会不认同。外包装的精细和精美程度确实可以反应一个企业做产品的用心程度,但正如开篇所述的,饲料产品本质是生产资料,需要具备最佳的投入产出比,外包装在不影响仓储和运输,引起破包或者吸潮的前提下,对产品品质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帮助,只是给了使用者愉悦的感受,但包装袋需要成本,企业的所有生产成本都要分摊到成品上。粗略的计算,一个100头基础母猪,运行良好的猪场,年使用600吨的配合料,按40kg/包合计,每个包装袋成本1.6元,则花费在包装上的成本为24000元。如果是一个千头母猪场,或者万头母猪场,又是另外一个数量级的支出,更不用说部分企业为了迎合养殖终端,采用一些看上去更加精美的包装,之后提高产品定价的行为,实际上都在增加养殖终端的养殖成本。
现在越来越多的规模场开始使用散装料,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我们应该思考,是不是一定要规模场才可以用散装料,或者配合饲料才能用散装料?想象的空间无比广阔,不断降低养殖成本,获得最高的养殖效益,才是养殖企业的生存之道。因此逻辑上,并非包装精美的产品就是性能最佳的产品。当然包装太差,影响使用也是不可取的。
4 科学合理地使用相关产品
目前养殖终端,先进的理念和旧式思维混杂,追求安全高效与传统混乱饲养并存。对于猪预混合饲料的使用乱象丛生,有些养殖户为了节约成本,会降低预混合饲料的使用比例,虽然在制作配方时,考虑到仓储过程中存在损耗,预混料中的微量元素添加量在国标范围内,满足动物需要的基础上多添加一些,但如果在配成全价饲料时,预混料用量克扣太多,显然会影响猪只的正常生长。还有相反的做法,将一些便宜的低比例预混料,加倍使用,期望达到好的饲喂效果,这有可能引起某些微量元素中毒。同时对于生长育肥猪而言,《猪的营养》根据诸多实验文献,总结出玉米-豆粕型日粮,氯化钠的添加量在0.2% ~0.25% 即可满足生长育肥猪的生长需求,一般饲料产品中盐分含量会高于上述水平,如果加倍使用预混合饲料,也会给动物机体带来额外的负担。
以上对饲料产品认识的误区,是养殖终端经常遇到的。大规模的养殖场信息渠道广,管理者专业知识相对丰富,有自己的系统思维,对饲料的选择能够坚持原则;但对于中小养殖户,由于信息不对称,在饲料选择上容易受外界误导或固守经验,结果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对于饲料企业而言,只有本着诚信经营,提供稳定优质、性价比高的产品,服务于客户,企业经营才能经久不衰;而作为养殖终端,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改变错误的观念,才不会被误导,从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获得最佳的养殖效益。
(汤建平 傲农集团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