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白城畜牧业有了较快发展,到2009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52亿元,占农村总产值的47%,农村人均牧业收入达1550元。
一是畜禽养殖量和畜产品产量不断扩大。到2009年末统计,全市猪、肉牛、奶牛、羊、禽分别发展到283.6万头、30万头、12.1万头、322万只、3823万只,皮毛动物总饲养量达到203万只。与2005年同比分别增长7.26%、1.77%、15.94%、5.2%、0.16%、12.17%。奶牛存栏和牛奶产量、肉羊、狐貉饲养量均位居全省首位。
二是规模化养殖比重显著提高。到2010年上半年,全市各类规模场(户)发展到6.4万户,其中猪场12148个,肉牛场4488个,奶牛户8830户,羊场17530个,禽场20539户。全市已建成各类牧业小区493个,其中奶牛小区72个、肉牛小区57个、生猪养殖小区112个、肉羊小区77个、特种经济动物(狐貉)产业小区55个、鹅鸭小区25个、肉鸡17个、蛋鸡54个、其他小区29个。规模化养殖比重不断增强。
三是畜禽良种化率明显提升。到今年一季度末,全市现有种畜禽场18个,种畜禽存栏21.37万头(只),全市共设置牛冷配站点363个。奶牛、肉牛良种率达90%以上,生猪三元杂交猪达70%以上,肉羊、禽良种化显著提高。全市从事畜禽配种工作从业人员持证率达100%。
四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市县两级政府和业务部门层层落实责任,连续3年开展“动物免疫质量年”活动。落实防控资金和物资;加强乡村两级防疫人员培训;开展“消毒月”活动,全面消杀传染源;强化疫病监测和预报,掌控疫情动态;开展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严格查处动物卫生监督违法案件,实现以检促防,以监保检的目的;严格兽药和兽用生物制品管理,确保投入品安全。通过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确保了我市连续6年没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五是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增强。目前,全市统计在册的畜产品加工企业68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16家,全市畜产品加工企业年实现产值8.3亿元,销售收入7.7亿元,上缴利税847万元,带动农户12.4万户。
二、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在全市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制约性问题。
一是农民思想观念落后。由于受落后传统观念和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农民把发展畜牧业仍然看成附属产业,特别是“家趁万贯,带毛不算”等传统的靠天养殖观念已经远远不适应当代畜牧业发展,严重影响畜牧业快速发展。
二是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比重低。虽然近几年通过政策扶持和项目拉动,建立一些高标准养殖小区。但是,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比重平均不到30%。我市畜牧业发展虽然已成星火燎原之势,但从传统习惯沿袭过来的养殖方式带有普遍的保守性、盲目性,还需要一支数量大、素质高的畜牧业专业技术队伍去矫正、去引领。
三是服务体系不健全,综合服务能力较差。信息网络建设滞后,综合服务能力较差;畜禽疫病监测、诊断、防治及兽医卫生监督体系的基础设施差,服务手段落后。
四是资金严重短缺。首先由于地方财力不足,地方配套资金无法解决,强农惠牧政策作用发挥不大。其次是牧业贷款门槛高、周期短、额度小、利息高、范围窄,不能满足畜牧业发展。第三是农民自有资金不足,后续投入能力差,有钱建园,无钱养畜。第四是畜牧业吸纳社会资金能力弱。
五是产业化格局没有真正形成。我市目前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年实际加工能力占设计能力不足20%,原料购入与产品深加工资金短缺,严重影响了企业资金的回流,钳制着企业的发展,因而不能充分发挥其上接市场、下连基地的核心作用,没有真正形成“公司+农户”的产业链条,削弱了对整个产业的带动能力。
三、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一要大力推进规模化饲养和产业化经营。要积极发展畜禽养殖联合体、合作社,引导小规模养殖户通过联户经营和以畜入股等形式,实现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要把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作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突破口,按照专业化、区域化、规范化的要求,遵循“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规模”的原则,加大养殖小区建设力度,促进分散养殖,家庭小规模经营向规模化生产的逐步转变。以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建设为载体,推进畜牧业规模经营。大力推广“规模饲养、统一管理”的小区建设模式,实现小规模、大群体的辐射带动效应,逐步淘汰分散饲养、粗放经营的传统模式,走出优质、高产、高效、安全之路。
二要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要善于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要集中资金、人才,制定优惠政策,抓紧催生和培育,采取对原有企业的改造、扩建、小型企业联合等办法,建立龙头企业。对现有畜牧相关企业也可进行资产重组,组建龙头企业集团。应引导城镇企事业单位、退休下岗职工投资兴办和领办畜牧龙头企业。鼓励和扶持广大养殖户,利用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参股聚资作为资本金,联合兴办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对现有龙头企业,要加强管理和引导。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引导龙头企业与市场搞好对接;必须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要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等各利益主体之间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要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要尽量拉长龙头企业的产业和产品链条,注重加工转化增值,提高经济效益,增强龙头企业的实力。
三要大力推进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水平。要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搞好畜禽疫病防治体系建设。要真正认识到动物防疫是利国利民的公益性事业,是各级政府应当承担的职责和义务,要建立和完善重大动物疫病的快速扑灭机制,加强和完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搞好动物疫情测报、诊断体系建设,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的预警能力,做到无疫不放松,有疫快速反应。要搞好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市、县要着手建立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或工作站,完善仪器设备,培训专业人员,强化监测检验能力。要建立健全网络体系。要建设反应灵敏的市场信息网络平台,利用微机网络搜集畜牧业生产动态和畜产品价格信息,及时提供给广大养殖场(户)。进一步完善基层畜牧兽医服务网络。认真落实乡站“三定”政策,稳定基层队伍,提高业务素质,切实解决乡镇兽医站存在的“站瘫、人散”现象。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展技术集成示范。积极推广良种、良料、良法、良舍配套技术,实施科学饲养,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畜禽出栏率、商品率和养殖效益。
四要大力推进社会资金,投入畜牧业发展。要坚持国家扶持和政策吸引,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的原则。采取横向联合,城乡互动的投资战略,鼓励和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向牧业投入。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畜牧业投资环境,充分利用好国家、省发展畜牧业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域外资金发展养殖业。同时,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调,千方百计动员金融部门为畜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重点支持市场前景好、技术水平高、示范作用大的畜牧养殖户或畜产品加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