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刚刚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第一次将“劳动派遣”制度正式立法,并明确了今后临时性、辅助性、可替代性的工作岗位可以使用劳动派遣的方式。时至今天,本市的“劳动派遣”服务已从人们最熟悉的保姆、保安、搬运等辅助岗位延伸到了银行、保险、工程师、空姐等“白领”岗位,几乎扩大到所有工种。“表面看似为求职与求才间建起了一条快速通道,其实,超过一半用人单位的劳动派遣行为已经违法!”日前,人社部门一位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现状
劳动派遣工收入比正式工少一半
《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然而,记者调查了十几家大型国企和事业单位,几乎都存在违反该规定的现象。
在某事业单位做企划工作的李晓玲谈起劳动派遣工与正式工的差别时愤愤不平:“干同样的活儿,可工资比人家少了一大块,‘二等公民’的滋味真不好受。”据了解,在本市劳动派遣工中,有李晓玲这种感受的不在少数。一位事业单位负责人透露:工资相差30%;每月500元各种补贴、各大节日500元的“过节费”、医疗补充保险等,劳动派遣工都不享受。他坦言:劳动派遣工收入只相当于正式工的50%.
医院银行大单位也有劳动派遣工
《劳动合同法》中的劳动派遣,一般只适用于临时性、辅助性、可替代性的工作岗位,然而目前劳动派遣的适用范围已被扩大到许多主要岗位。据悉,劳动派遣工目前已遍布本市医疗、银行、汽车制造、装备制造、宾馆、服务等各个领域。在本市某建筑企业经营岗位工作了3年的邹先生告诉记者:“我签的是派遣合同,待遇和正式工相差很多,没有住房公积金、没有晋升的平台,公司随便找个借口就可以把我炒掉,一点儿安全感都没有。”
调查
用人单位规避风险劳动者权益没保障
据透露,很多用人单位愿意使用劳动派遣工,一是为了降低用人成本,二是可减少劳动纠纷带来的麻烦。
记者从市人才市场了解到,目前用人单位需要招派遣工的话,可以在网上发布用人信息、与人才市场签订用人协议,收取每人百元左右的服务费。对于这种日益成熟的“派遣”,市人社局负责人表示,许多用人单位在主要岗位上大量使用派遣工,不仅违反了法律规定,还逃避义务、非法规避风险,使劳动者的权益得不到保护。而对人才市场来说,签出的派遣工越多,收入越高。
人社
部门
劳动派遣问题不少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多数劳动者对《劳动合同法》中有关派遣工的相关规定并不熟悉。在银行负责理财产品推广的白先生这样告诉记者:“要说什么是劳动派遣工,具体概念我也说不清楚。我们部门现在就没有银行的正式工,签合同时公司就跟我们说明,签的是派遣工的合同。”
据了解,当前《劳动合同法》实施中也有一些问题,特别是劳动派遣用工数量增加,一些用人单位甚至滥用劳动派遣。
对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劳动派遣在满足用人单位的灵活用工需求和解决“摩擦性失业”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产生了被派遣劳动者与所在企业直接用工存在同工不同酬、未缴或欠缴社会保险费等问题。目前,人社部正在会同国资委、全国总工会等单位抓紧研究规范劳动派遣用工管理的相关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