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当前规模化猪场产房初生仔猪腹泻病原、病因和防控思考

发布时间:2014-10-30 18:37    作者:yizhiinfo    来源:畜牧人才网    查看:
     自2010年以来,产房初生仔猪腹泻已经持续发生了多年,其时间之长、地域跨度之大和死亡率之高给业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1],导致很多规模化养猪场常年处于亏损的状态,企业老板、经理人和员工“谈泻色变”。

     从2013年底开始,美国许多州陆续发生腹泻,截至2014年4月,共波28个州,仔猪死亡高达600万之多,给美国乃至世界养猪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欧盟甚至规定暂时禁止从美国进口猪肉。据有关数据统计,美国目前已有超过57%的母猪场发生了流行性腹泻。

     面对腹泻的肆虐,广西壮族自治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扬翔地方猪研究院合作,数年来不间断地对临床上产房仔猪腹泻的样品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对发病猪场进行各种防控和治疗方式的探索。

1试验材料

1.1样品来源

     2011年12月至2014年4月,由广西多个县市规模养猪场提供的共200多份腹泻样品。

1.2主要试剂

     总RNA抽提试剂Trizol:购自Invitrogen公司;M-MLV反转录酶、RNase抑制剂、dNTPs、rTaq:购自TaKaRa;猪瘟抗原检测试剂盒和伪狂犬病野毒抗体检测试剂盒:购自美国爱德士生物科技公司。胰蛋白胨大豆琼脂(TryptoneSoyaAgar,TSA)和胰蛋白胨大豆肉汤(TSB):购自美国Becton,Dick-insonandCompany;麦康凯琼脂:购自中国检验检疫局科学研究院北京路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革兰氏染色液: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公司;无支原体牛血清:购自杭州四季青公司;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购自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公司。

1.3培养基的配置

     1.3.1TSA固体培养基准确称取TSA40g,加入1000mL蒸馏水,充分摇匀后116℃高压蒸气灭菌15min,水浴冷却至60℃,按6%比例加入无支原体牛血清,再加入0.6%过滤除菌的1%NAD,充分摇匀后倒入平皿。

     1.3.2麦康凯培养基准确称取麦康凯琼脂55g,加入1000mL蒸馏水,充分摇匀后116℃高压蒸气灭菌20min,水浴冷却至60℃,充分摇匀后倒入平皿。

2试验方法

2.1病原的检测

     运用PCR法检测圆环病毒2型和伪狂犬病病毒,RT-PCR法检测蓝耳病病毒、猪瘟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库布病毒和博卡病毒,引物略。

2.2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培养

     分离:无菌操作,从猪肺脏、脾脏、肾脏、淋巴结、腿关节和脑组织等病料中取样,于加有NAD的TSA固体培养基上划线培养,37℃恒温培养箱培养8~72h。

     鉴定:挑取单个菌落的1/2做触酶试验,剩下的1/2按常规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培养:挑取单个菌落划线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上,37℃恒温培养箱培养8~72h,观察培养结果。

2.3脐带血的采集和检测

     取干净的青霉素瓶,灭菌烘干后备用;将初生小猪的“脐带血”尽可能多地挤到备用的青霉素瓶中,4℃保存送至实验室待检。按常规的抽提方法抽提DNA和RNA模板后,采用相应的PCR和RT-PCR方法进行检测。

2.4腹泻防控方案

     2.4.1机械清理、消毒等保守疗法选择按照机械清理、火焰烧烤和各种消毒方式治疗和防控腹泻的猪场,随机调查5家以上、母猪规模不少于300头的猪场。

     2.4.2返饲[3]返饲方法:取严重腹泻后8~16h之间的仔猪处死,解剖后取1kg肠子加入预冷的生理盐水,用组织匀浆机绞碎处理,之后补足生理盐水至用量为2L。随后加入适量白糖改善口感,并加入抗生素(阿莫西林或者青霉素+链霉素,按保健剂量添加),预防其它细菌感染。每次用50g左右混合肠溶液给怀孕60~95d的母猪灌服,每天1次,连用3~5d,直到母猪出现腹泻后,停止饲喂。若返饲多次后仍没有母猪出现腹泻,可考虑加大用量。随机调查5家以上、母猪规模不小于300头的采用返饲方案的猪场。

     2.4.3本小组方案本小组从2010年以来,成功处理案例60起以上。方案:选取猪场初生仔猪的脐带血和未吃初乳弱仔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对场内母猪加免相应的病毒性疫苗。经产母猪加免2次,免疫时间为产前21d和产前7d;头胎母猪加免3次,免疫时间为产前21d、产前14d和产前7d;仔猪根据情况,口服益生菌;环境使用易速康干粉进行消毒。随机调查5家以上、母猪规模不小于300头的采用本小组方案的猪场。

     2.4.4腹泻疫苗从临床上随机调查5家以上、母猪规模不小于300头的具有腹泻疫苗使用史的猪场,疫苗来源:市售或者中试产品。

3结果与分析

3.1病毒性传染性因素

     腹泻问题发生时,检测出的病毒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肠炎型猪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博卡病毒和库布病毒。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圆环病毒2型从2012年以来检出率居高不下,2013年散户高达70%以上;蓝耳病病毒的普通株和变异株也有一定的检出率,规模猪场的蓝耳病病毒普通株检出率比散户要高得多,但变异毒株的检出率却相差不大;伪狂犬病病毒这几年一直都可检测到,且散户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规模猪场;猪瘟病毒的检出率不是很高。
    
     从表2和图2可以看出,腹泻相关病原中,流行性腹泻病毒的检出率居高不下,且每年都变化不大、集中在60%以上;库布病毒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且规模猪场和散户的检出率均较高;博卡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轮状病毒的检测率均较低。

3.22013年全年脐带血检测结果

     脐带血是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并离断后残留在胎盘和脐带中的血液,含有正常血液的所有成分,如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和血浆,还含有可以重建机体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的造血干细胞,可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治疗多种疾病。脐带血是连接母子营养、遗传信息等的重要通道,通过检测脐带血中存在的病原,可以得知经由母猪传给小猪的疾病。鉴于以前母猪脐带血的研究较少,本试验小组建立了脐带血检测疾病病原的方法。

     从表3和图3可以看出,2013年脐带血检测结果中,博卡病毒、圆环病毒2型、蓝耳病病毒变异株和流行性腹泻病毒的检出率均较高,这与上述对近几年腹泻病料的检测结果有很高的相似性。此外,还从脐带血中检测出了蓝耳病病毒普通株、伪狂犬病病毒和细小病毒。

3.3细菌性因素

     仔猪黄白痢曾经是产房中重要的腹泻原发性疾病。在此次流行的产房仔猪腹泻中,本小组对腹泻小猪的细菌性病原进行了监控,从表4和图4可知,大肠杆菌仍然是分离率最高的细菌性病原,此外还分离到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以及少量的巴氏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

3.4各种控制方案的临床效果

     对各种措施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发现:1)不作处理和只作常规处理的猪场,死亡率很高腹泻持续时间长,有的甚至持续了2年,常规治疗效果不明显;2)做返饲处理的猪场,有的在短时间内收到了一定的疗效,有的效果不明显,重复发生后治疗效果不佳;3)使用腹泻苗的猪场临床效果不一致,跟踪发现,有些猪场会出现某次有效控制住一段时间后又持续发生的现象;4)本小组方案(见2.4.3)视脐带血检测结果给予处理方案的猪场,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只是从开始处理到完全控制所需的时间长短不同(表5)。

4讨论与防控思考

4.1从检测结果看猪场产房初生仔猪腹泻的严峻性

     从母猪、中大猪和保育猪的腹泻粪便样品中(本试验未体现),大多都可检测出流行性腹泻病原,有些猪场还继发大肠杆菌感染。从仔猪腹泻的病原检测结果来看,病毒性病原有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蓝耳病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库布病毒和博卡病毒,并且各猪场的病原检出率和病原种类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流行性腹泻病毒和圆环病毒2型的检出率较高,特别是腹泻仔猪;而细菌性病原方面,主要是继发感染的大肠杆菌,但也有检测到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这几年的临床检出率升高,值得关注。

4.2从脐带血检测结果分析疾病的传播

     本小组是国内最早将脐带血作为检测材料用于分析腹泻病因的。从脐带血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母猪通过脐带血向仔猪传播了大量腹泻相关病原。脐带本是营养和信息物质传递的通道,由于胎盘屏障的存在,正常情况下,健康猪的脐带血中是检测不到病毒和抗体的。根据本小组对2013年脐带血数据的分析,当前规模化猪场由母猪垂直传播给仔猪的病原有博卡病毒、圆环病毒2型、蓝耳病病毒变异株、流行性腹泻病毒、蓝耳病病毒普通株、伪狂犬病病毒和细小病毒,应引起关注。

4.3从病原检测结果对临床腹泻防控的思考

     从临床送检的病料中,检测到的病原种类繁多,各个猪场存在的病原亦有所不同,这种情况下,给腹泻的控制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从流行病学方面来看,流行性腹泻病毒和圆环病毒2型的检出率最高,但在腹泻的临床防控上,很少有专家把圆环病毒2型作为防控的首要病原之一。这是否是临床上单独使用流行性腹泻疫苗效果不佳或腹泻反复发作的原因,值得大家思考。

     在临床防控上,可以先针对圆环病毒2型和流行性腹泻病毒进行统一防控,但对个别顽固性腹泻的规模化猪场,也要重视腹泻其他相关病原的检测工作。

4.4临床方案实施的疗效分析

     为何传统方法不易控制此次腹泻,疫苗效果不佳:前些年发生腹泻后,母猪和中大猪1周后多会自然康复,仔猪也没有这么高的死亡率。此次腹泻,有些猪场反复发作,采取了很多措施,也难以收到很好的疗效,原因何在?主要是不同场引起腹泻的病原有所差异,普遍采取的措施跟本场的病原之间没有很好的对应。传统的返饲等针对流行性腹泻病原有很好的效果,而此次腹泻病原复杂,流行性腹泻只是原因之一,单一的圆环病毒2型也可造成仔猪严重的腹泻症状。

     为何不赞成返饲:欧美、东南亚等国家的某些专家比较喜欢用返饲来处理产房仔猪的腹泻,但本小组不赞成使用该法来控制本国的腹泻。因为,在实验室的检测中,发现了脐带血中含有大量的病原,这些病原通过母猪传给仔猪,用仔猪的病料进行返饲,无异于将病毒扩散至全群,且返饲主要针对流行性腹泻等肠道病原,此次腹泻病原复杂,单独用返饲收不到良好的疗效。

     为何返饲猪场会反复发作:返饲后,母猪产生了一定的流行性腹泻病毒的抗体,对仔猪有一定的保护,但抗体滴度不高,而病毒持续在猪舍猪群中存在,同时还有其他病原的持续感染,因此,腹泻容易在一个猪场持续发生,防控腹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为何头胎母猪容易发生腹泻,防控腹泻需从母猪抓起:相对于经产母猪,头胎母猪体内很多抗体的产生量和滴度都比较低,抗体的种类也比较少,因此,对于环境中病原的攻击,头胎母猪更易产生腹泻。之所以防控腹泻要从母猪抓起,是因为腹泻发生后,病原大量存在于母猪体内和周围环境中,并通过环境、母猪的产道分泌物、脐带血、甚至是奶水传染给仔猪。本小组在母猪奶水中检测出大量的流行性腹泻病毒。因此,控制腹泻,首先要提高母猪体内的抗体水平,从而阻断母体传播,同时母源抗体的摄入,对仔猪提供了保护作用。

     为何产房腹泻发生后,开始时发病日龄越来越小,而后发病日龄越来越大:有些猪场,先是产后1~3日龄的仔猪出现顽固性腹泻,发病率为50%~100%,死亡率为80%~100%,即使不加处理或是只做一些常规的消毒处理工作,产房腹泻都暂停一段时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腹泻疫情再次复发,多为10日龄以上仔猪发病,可通过保暖、消毒、人工补液等措施将死亡率降低。有的猪场规律性不是很明显,有的母猪出现腹泻症状、有的母猪腹泻症状不明显。本小组分析这可能是由于病原在产房蓄积造成的。

     造成母猪免疫抑制的原因:毫无疑问,当前,包括仔猪腹泻在内的一系列疾病的发生与母猪的免疫抑制直接相关。那么引起母猪免疫抑制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中,饲料中的霉菌毒素是饲源性的,需要严把饲料原料关,定期检查饲料储存、运送、管道和饲喂设备等,特别是两广地区,天气潮湿,饲料很容易在管道中和接口处霉变。引起免疫抑制的疾病因素中,需要关注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和猪瘟等。蓝耳病病毒和圆环病毒2型已经成为猪场的常见病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细小病毒和圆环病毒2型间有协同作用,近年来,随着圆环病毒2型感染率的增加,细小病毒的带毒率也会越来越高;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5]虽然还未造成大面积流行,但也感染了很多猪场,母猪带毒率上升,同样需要关注;非典型猪瘟在母猪体内持续带毒是一个老话题,仍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着一些猪场,需要靠免疫、淘汰来解决。

     散养户控制产房腹泻比较有效的办法:在临床上控制腹泻的过程中,大部分散户并不重视隔离和消毒,更谈不上重视完整和健全的生物安全,绝大部分猪场亦不重视检测工作,被动地去治疗发病后的仔猪,往往收效甚微。本小组在实际控制中,建议发生产房仔猪腹泻的猪场,将重胎母猪直接转入大栏产仔,转入前对大栏进行消毒并做好保温工作。使用干粉带猪消毒,并防止母猪压死新生仔猪。将产房空置出来,往往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生物安全、水源和管理方面:对于规模化猪场而言,无论防控何种疾病,都需要做好生物安全防控,其中外围生物安全至关重要,所有的人流、物流和车流都需要布置合理、规范到位,且需要有良好的监督和回馈机制。在这里值得提醒的是,在生物安全防控方面,臭氧发生器可以对进入猪场的物资进行很好的消毒,很多大规模的猪场均已使用,效果很好,值得推广。在实际监测中,某些猪场水源的细菌超标现象时有发生,有些猪场的大肠杆菌甚至超标1000多倍,同时还有其他细菌,因此,定期监测水质也十分重要。另外,在生产过程中,母乳、冷热应激、饲养管理以及产房内有害微生物的种类和数目等也是影响产房仔猪腹泻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保证全进全出的基础上,延长空栏消毒时间,规范产房操作,严格规范各种用品和物资的区域,加强干粉消毒的力度,等等,都显得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在一定时期内,产房仔猪腹泻还会在一定区域内危害各种类型的猪场,从业者需要切实分析清楚危害本场的病原是什么,然后根据病原制定合理的控制方案;同时做好猪场尤其是产房的生物安全工作,对猪场的水源、饲料、栏舍和工具等严格把控,提高猪场工作人员的疾病防控意识等。一言之,控制腹泻的根本在于如何处理母猪,缓解腹泻的办法在于控制仔猪和调节环境。

(广西壮族自治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胡巧云,;广西扬翔地方猪创新研究院,喻正军,汪雪,陈基萍,李聪)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