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湘黄鸡养殖场在疾病防控方面的注意事项

发布时间:2014-04-14 15:53    作者:yizhiinfo    来源:畜牧人才网    查看:

廖晓君 湖南省衡阳市畜牧水产局

    为确保湘黄鸡的健康生长和生产,养殖场必须有一整套的综合性疫病防制措施,在国外将其称之为预防医学。由于密集饲养, 鸡群一旦发生传染病, 极易导致全群覆灭, 所以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以防控传染病发生,发病后的治疗则是不得己采取的办法。鸡发病的可能性随饲养数量的增加而增加。据统计, 鸡群的大小每增加 1 倍, 发生疫病的可能性则增加 4 倍,这可能是为什么鸡群愈大所要求的疫病预防措施愈严格的原因。综合性防制措施有: 消毒卫生、 隔离和疫苗接种。


1 养殖场的消毒
1.1 消毒方法
分为卫生消毒、 物理消毒、 化学消毒三类, 通常要配套进行。
(1 ) 机械消毒。包括清扫、 洗涮等, 这些措施可以消除大量微生物和杂质,使剩余的微生物完全暴露, 有利于阳光和药物消毒。
(2 ) 物理消毒。利用阳光、 火焰及高温等杀灭微生物。
(3 ) 化学消毒。是利用各种消毒剂杀死微生物, 方法有饮水、 喷洒、 熏蒸等。使用方便, 效果明显。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药液必须达到规定的浓度。②药液作用时间要充足, 要反复喷洒到一定的湿度。③必须对消毒场所清扫干净, 否则会降低消毒药的效力。
1.2 消毒项目
(1 )门前消毒。 鸡场大门前和每一栋鸡舍门前都应设消毒池,小规模养鸡户也应在家门和鸡舍门前设有消毒池, 其用途是人员进出消毒鞋底、 车辆进出消毒车轮。一般用水泥池, 大小、 深浅酌定。消毒剂一般使用廉价的 3%~5%的火碱。消毒池每周要洗涮, 换上新的消毒液。
(2 ) 预备育雏室消毒。防止雏鸡早期感染病原微生物至关重要。为达到高水平净化, 消毒工作应该如下程序进行: 铲除粪便等杂物, 彻底清扫; 经清水冲洗、 晒干后; 使用氯制剂消毒剂反复喷洒,保湿 20 分钟以上; 甲醛熏蒸, 即使用 40%的甲醛溶液, 42mL/m3密闭熏蒸消毒 12 小时;通风 2 天,散净药气后, 即可入雏。
(3 ) 预备育成期、 蛋鸡、 种鸡舍以及放牧场地消毒。一般采取如下工序: 清除残余鸡粪、 蜘蛛网等杂物→清水冲涮、晾干→季铵盐消毒剂反复喷洒, 保湿 20 分钟以上。对发病过的鸡舍应结合某些高效消毒药交替喷洒, 如碘制剂、 醛制剂等。
(4 ) 鸡舍内带鸡喷雾消毒。这是整个饲养期的日常消毒工作,对预防各类传染病都具有重要作用。鸡群健康时, 可每天喷雾消毒一次, 受到疫病威胁时或群体已经发病, 可每日 2~3 次消毒, 所用的消毒剂一般选用无不良气味、 无刺激性、 不腐蚀鸡笼等设备, 多选用季铵盐类或其制剂。
(5 ) 饮水消毒。饮水消毒的目的, 不仅是杀灭饮水中的病原微生物,更重要的是使饮水保持一定的消毒力, 当个别鸡发生传染病时, 其口中排出的病原微生物能在饮水中被杀死,不至于传染给全群。饮水消毒时注意掌握消毒剂的使用浓度, 以免有异味和破坏肠道正常菌群。


2 隔离
    养鸡业要得到发展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必须对鸡进行隔离,这样才能保证鸡的健康和生产效益, 否则养鸡将以失败而告终。鸡需要按其年龄和类别隔开, 具体原则如下:
2.1 鸡场和鸡舍的隔离
(1 ) 鸡场应远离交通要道和居民点, 最少要相隔 1~2 公里。
(2 ) 鸡场有二栋以上的鸡舍时, 则鸡舍之间最少要相隔 20 米。
(3 ) 每栋鸡舍要有单独的饲养员, 彼此不能有接触。
(4 ) 鸡舍内的垫草、 鸡粪和其它废料应送往远离鸡舍 1 公里以外的地方, 发酵后作为肥料。
(5 ) 鸡场周围应栽树, 鸡舍的外面要有围墙。
2.2 鸡群的隔离
(1 ) 鸡需要按群和年龄分隔开。
(2 ) 捕捉散失在鸡舍内外的鸡、 驱逐鸡场和鸡舍内的野鸟。
(3 ) 鸡舍内不许养观赏鸟、 猫和狗等。
2.3 坚持生物安全
(1 ) 新引进的鸡移动时要用消毒过的运输工具 (如箱、 篓和车辆等 ) 。
(2 ) 服务人员作疫苗接种或其它原因需要进入鸡舍时, 需要穿消毒过的服装、 帽子和靴子。
(3 ) 病、 死鸡要烧掉, 作无害化处理。
(4 ) 运送垫料或其它物品的车要消毒。
(5 ) 无关人员不准进入场区和鸡舍, 要控制和消灭鸡舍附近的昆虫、 蚊子、 苍蝇、 老鼠。
(6 ) 饲养员和其家庭成员应避免同养禽业有关的行业相接触, 如屠宰场、 孵化场, 不要参观其它的鸡场和养鸟类等场所。


3 免疫接种
在饲养湘黄鸡生产过程中,疫苗免疫是养鸡疫病防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免疫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养鸡成败。在养鸡生产中采取哪种免疫方法, 应根据疫苗种类、 性质以及养殖环境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既要有良好的免疫效果, 又要省时省工。
3.1 免疫方法
(1 ) 滴鼻与滴眼: 适用于接种新城疫 IV苗等。
(2 ) 滴口: 适应于接种传染性法氏囊和脑脊髓炎活疫苗。
(3 ) 饮水免疫: 适应于新城疫Ⅱ、 Ⅳ系苗、 传染性法氏囊病等。
(4 ) 注射免疫: 包括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两种方式, 适应于灭活苗、 马立克氏疫苗、 新城疫 I 苗等。
(5 ) 刺种免疫: 临床上主要用于鸡痘的免疫接种。
(6 ) 气雾免疫: 一般适应于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苗的免疫。
3.2 免疫注意事项
(1 ) 免疫时间的选定: 尽量选择空气晴朗的天气接种。
(2 ) 在免疫前对鸡群体以及环境进行仔细清理和消毒。
(3 ) 仔细检查疫苗商标、 说明书、 名称、 剂量、有效期、 瓶盖以及油乳剂苗是否有破乳沉淀现象。
(4 ) 所使用的免疫器械必须消毒。
(5 ) 在疫苗稀释中不要随意添加抗菌药, 以免影响疫苗效价和吸收。
(6 ) 稀释后的疫苗一定在 1~2 小时内用完。
(7 ) 活疫苗免疫的当天禁止消毒。滴鼻、 点眼、滴口、 饮水免疫后的 3 天内饮水中不得添加消毒剂。
(8 ) 疫苗免疫前后 3~5 天内的时间内不能使用抗菌素及抗病毒药物。
(9 ) 在免疫前后 3~5 天内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等, 以缓解疫苗免疫应激反应。
(10 ) 在免疫过程中可添加免疫增强剂如黄芪多糖等。
(11 ) 接种后疫苗瓶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使用过的器具要进行冲洗消毒;饮水器内换上清水后继续使用。
3.3 常用免疫程序
湘黄鸡在多大日龄首次接种,什么时候再进行第二次、 第三次接种, 称为免疫程序。整个饲养期的综合免疫程序比较复杂,要将多种疫苗的多次接种合理错开, 还要与断喙、 转群、 上笼活动错开。由于各地饲养差异和疫病流行情况不同, 综合免疫程序也不一致。


4 常见湘黄鸡病临床诊断
病理剖检作为疾病诊断的基本手段。因诊断迅速, 宜于操作, 在生产中被广泛采用。但由于鸡病种类繁多, 不同疾病常出现类似病变。因此, 能否正确鉴别它们,是我们作出初步临床诊断的基础。现就生产中常见病变的鉴别作以下阐述。
4.1 水肿
水肿部位多见于胸腹部及两腿内侧,渗出液以胶冻样为主。渗出液颜色呈绿或蓝绿色, 为绿脓杆病、 硒 - 维生素 E 缺乏症。 渗出液呈黄白色为鸡霍乱。渗出液颜色呈蓝紫色为葡萄球菌病。
4.2 出血
出血为点状或斑状,常见疾病有传染性法氏囊病、 禽霍乱、 葡萄球菌病。另外, 维生素K缺乏症、 磺胺类药物中毒、 黄曲霉毒素中毒、 包涵体肝炎、 住白细胞虫病也见肌内出血。
4.3 呼吸系统病变
(1 ) 气管、 喉头病常为粘膜充血、 出血, 气管、喉头有粘液等渗出物。该病变主要见于呼吸系统疾病。
(2 ) 粘膜充血, 气管有渗出物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变。
(3 ) 喉头、 气管粘膜弥漫性出血, 内有带粘液为传染性喉气管炎病变。
(4 ) 气管轮环粘膜有出血点为新城疫病变。
(5 ) 败血性霉形体、 传染性鼻炎也可见呼吸道有粘液渗出物等病变。
4.4 肝脏病变
导致肝脏出现坏死点或坏死灶的疾病有禽霍乱、 鸡白痢、 伤寒、 急性大肠杆菌病、 绿脓杆菌病、螺旋体病、 喹乙醇中毒、 痢菌净中毒等。导致肝脏有灰白结节的疾病有马立克氏病、禽结核、鸡白痢、 白血病、 慢性黄曲霉毒素中毒、 住白细胞虫病。
4.5 消化道病变
(1 ) 肠道出血是许多疾病急性期共有的症状,如新城疫、 传染性法氏囊病、 禽霍乱、 葡萄球菌病、链球菌病、 坏死性肠炎、 绿脓杆菌病、 球虫病、 禽流感、 中毒等疾病。
(2 ) 盲肠病变主要为盲肠内有干酷样物堵塞,这种疾病有盲肠球病、 组织滴虫病、 副伤寒、 鸡白痢。
(3 ) 新城疫可见粘膜乳头或乳头间出血, 传染性法氏囊病、螺旋体病多见肌胃与腺胃交界处粘膜出血。
(4 ) 导致腺胃粘膜出血的疾病还有喹乙醇中毒、 痢菌净中毒、 磺胺类药物中毒、 禽流感、 包涵体肝炎等。
4.6 肾脏病变
导致肾脏功能障碍的疾病均可引起输尿管尿酸盐沉积, 如痛风、 传染性法氏囊病, 维生素 A 缺乏症, 传染性支气管炎、 鸡白痢、 螺旋体病和长期过量使用药物。
4.7 腹水
常见腹水症疾病有大肠杆菌病、黄曲霉毒素中毒、 硒 - 维生素 E 缺乏症、 鸡白痢、 副伤寒、 卵黄性腹膜炎。
4.8 生殖系统病变
(1 ) 卵巢水泡样肿大、 发炎、 变形或滤泡萎缩,见于鸡沙门氏菌、鸡急性马立克病和禽淋巴性白血病。
(2 ) 输卵管内充满腐败的渗出物, 常见于鸡的沙门氏菌, 输卵管萎缩则见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减蛋综合症和禽流感。
    上述只是临床中的一些常见病变。临床上由于疾病性质、 疫苗或药物使用等条件的影响, 同一疾病在不同条件下其症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而且有的鸡群可能存在并发或继发疾病的复杂情况。因此在临床诊断时应辩证地分析病理剖检变化。患鸡病变不是孤立存在的, 要抓住重点病变,综合整体剖检变化, 同时结合鸡群饲养管理、 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综合分析,才能作出初步的临床诊断, 从而为控制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qq:1240812330】删除,谢谢!

APP下载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