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艳 河南省林州市畜牧兽医管理局
母猪产后由于机体的抵抗力减弱,容易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所以在生产中一定要注意预防。
1母猪产后发热不食
母猪产后发热不食是消化机能和内分泌机能紊乱或细菌感染所致的多种疾病造成的,虽死亡率低,但对母猪的乳汁质量, 泌乳量及哺乳仔猪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
1.1发病原因
母猪产后热往往是由于接产消毒不严引起的。产仔时,胎儿过大挤伤产道,或接产者手臂未经严格消毒,伸入产道掏摸,都能造成产后热。尤其是天气闷热,棚舍通风不良,产后母猪体热增加,散热困难,细菌感染机会增加,更容易发生产后热。
1.2临床症状
临 床 症 状 表 现 为 : 体 温 升 高 ,40.5~41.5℃,喜卧,减食或不食,身体颤抖,呼吸加快,泌乳减少,阴户中流出脓性分泌物。
1.3治疗
治疗应及早,根据体温、食欲和精神等情况, 分别轻重症予以不同的治疗方法。 轻症:体温在 40.5℃左右,不食,精神尚可。 用青霉素 120 万 U 和链霉素 1.5 g 混合肌注,2 次/d, 连注2~3 d; 脑垂体后叶素 20~40 U 肌注,1~2 次/d,连注 2~3 d。 重症:体温在41℃以上,精神沉郁,喜卧,不食,颤栗, 恶露较多。 用 10%~20%安钠加10 mL,皮注;盐酸四环素 1~1.5 g,溶于 5%葡萄糖盐水 500 mL 中一次静注;脑垂体后叶素 20~40 U 肌注。上述三药 1~2 次/d,连注 2~3 d。
1.4预防
1.4.1产仔棚舍、用具于临产前 1 周用 2%烧碱溶液或甲醛溶液进行彻底消毒。
1.4.2母猪在产前应渐渐减料,临产前一顿不要喂给,这有利于顺利分娩。
1.4.3母猪产前产后用 0.1%高锰酸钾溶液擦洗阴户及乳房。
1.4.4如遇产仔困难,用脑垂体后叶素 20~40 U 肌注催产。 尽量不要用手伸入产道掏摸,万不得已掏摸时,术者手臂应用 0.1%高锰酸钾溶液洗净,再涂上磺胺软膏,以防感染产道。
1.4.5母猪产后 1~3 d 内应密切观察精神、食欲、泌乳、体温等变化情况。炎热季节产仔时, 于产程结束后用磺胺药及脑垂体后叶素预防产后热, 效果明显。
2母猪生产繁殖应激综合征
“母猪生产繁殖应激综合征”是现代养猪生产条件下, 动物受到多种不良因素的刺激而导致机体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引起特异性障碍与非特异性的防御反应, 长期困扰着中国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2003 年,湖南农大文利新教授等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内科学分会学术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生产繁殖应激”这一概念和“生产繁殖应激”假说,突破性地揭示人类及动物界生产繁殖等多种疾病的发生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1发病原因
2.1.1发情、配种、怀孕、产仔、哺乳等特殊生理活动。
2.1.2人类采取的各种提高单产措施(如重配、复配和早期断奶等技术)。
2.1.3母猪在完成生产繁殖活动的过程中,对营养需要有其特殊性,质和量均与肥猪明显不同,如维生素 E 等营养物质供给不足或供给不平衡。
2.1.4其他因素(如母猪药源性便秘)导致母猪营养摄入严重不足。 仔猪早期补料不到位或断奶过迟, 母猪消耗太多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母猪负荷过重。 但为了确保生产繁殖任务的完成, 不得不启动应激机制调节机体贮备,同时,CRH 和糖皮质激素持续、大量分泌导致母体免疫力减弱、 抗病力下降和机体损害, 出现生产繁殖应激综合征候群。
2.2临床表现
2.2.1骨骼代谢异常:主要表现肢势及步态异常、支持躯体困难,蹄裂,蹄壳出血,严重者可导致产前产后瘫痪。
2.2.2母体损害或繁殖障碍:发情延迟、 乏情和不发情, 产仔头胎多二胎少,或一胎多一胎少,母猪抗病力弱,免疫机能减退,子宫复旧不全,子宫内膜炎和乳房炎发病增高, 易并发各种感染、淘汰率增高。
2.2.3繁殖率和成活率下降:母猪产仔数少, 弱仔弱胎多, 胎儿大小不均匀,乳猪初生重小,抗病力弱,仔猪黄白痢发病率高,生长发育慢,断奶体重较小,母猪泌乳不足。
2.2.4集约化猪场哺乳母猪肩胛创伤多,多数有继发感染,不易愈合。
2.3防控原则
在妊娠期适度保证营养供给、哺乳期充分供给营养, 保持营养摄入和输出的基本平衡, 避免妊娠后期特别是哺乳期应用应激机制动员机体贮备。适度控制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水平,但易引起分娩延迟或难产。 提高机体免疫力, 预防骨质疏松所引发的一系列病症。加强围产期护理,特别分娩前后,糖皮质激素水平最高,机体抗病力最弱,容易并发多种感染,可适当应用抗生素预防。 糖皮质激素可能进一步削弱机体抵抗力, 在治疗生产繁殖应激综合征中禁止使用糖皮质激素。 加强遗传育种选育繁殖工作, 通过氟烷试验或肌酸磷酸激酶活性检测和血型鉴定,逐步淘汰应激易感猪。尽量减少饲养管理等各方面的应激因素对猪产生压迫感而致病。如改善饲养管理,减少各种噪音,避免过冷或过热、潮湿、拥挤,减少驱赶、抓捕、麻醉等各种刺激。
2.4防控措施
2.4.1后备母猪从 6 月龄开始至配种后 7 d:抓量是促进体成熟,母猪 6月龄体重应达到 80~90 kg,8~10 月龄达 120~140 kg,如体重不达标,应适度增加饲喂量; 抓质是针对促进母猪性成熟供给营养, 方法是在日粮中添加1%的“牲命 1 号”。
2.4.2母猪怀孕后期 70~114 d:抓量是指怀孕后期应适当增加饲喂量,增加幅度为 30%~50%(若母猪有药源性便秘现象, 则应将原饲料用量减少40%~50%的同时,然后再加入“牲命 1号”1.5%或 5%的碳酸氢钠纠正体液酸碱平衡),抓质主要是供给胎儿和胎儿免疫器官。
2.4.3哺乳期:抓量是指母猪产仔 10头以上,采用自由采食的方法,抓质是针对母猪泌乳、 母猪子宫修复所需营养物质供给, 方法是按 2%比例添加“牲命 l 号”。
2.4.4断奶至配种后 7 d:抓质是促进母猪多排卵、多排活力强的卵,促进子宫乳分泌, 方法是保持哺乳期饲料质量不变,而数量据母猪膘情适度减少。
3母猪产后瘫痪
猪产后瘫痪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综合征。通常是营养缺乏(饲养管理不良)与新陈代谢病(如硒一维生素 E 缺乏病、骨质软化症)、风湿病、神经损伤等并得共同症状。
3.1发病原因
引起母猪产后瘫痪综合症的基本原因主要是:饲料中 Ca、P、VD 含量不足或配比不平衡。 本病主要发生在母猪产后和哺乳过程中, 前者因母猪产仔数量多分娩后机体的动态平衡失调,导致血钙血糖偏低,或胎儿过大,在分娩过程中, 伤及支配后肢肌肉的神经;后者主要是母猪哺乳过程中,母猪泌乳性能好, 从乳汁中要排出大量的钙和磷,满足仔猪骨骼生长的需求.从日粮中又得不到足量的钙和磷补充,母猪出现负钙、负磷,引起体内骨组织大量脱钙、脱磷,骨质变疏松,四肢发软疼痛形成瘫痪。
3.2临床症状
母猪不分品种、 年龄、 胎次及膘情,产后当日或迟延数日,临床症状表现为食欲减退或废绝, 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精神萎靡,呈昏睡状态。 最初步态蹒跚,部分病例初期有四肢发热,关节微肿的炎症反应, 一般触摸四肢关节无热肿痛感,胃肠蠕动音减弱,有的甚至消失,大便干燥呈栗状,颜色黑褐色,眼结膜潮红,有眼屎,鼻镜多干燥,体温 38.5~39.5℃。 呼吸 l8~25 次 /min;后期卧地不起,四肢及全身麻木发凉。对外界刺激反应减弱或无反应,逐渐消瘦、衰竭,及时治疗,多可康复。病猪乳汁很少或无乳, 病猪常呈伏卧状态,不让仔猪吃奶。
3.3治疗措施
3.3.1母猪妊娠后应保证饲料中蛋白质、能量、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充足,特别是维生素 D、钙和磷的供应;猪舍要有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以利于钙的吸收。
3.3.2发生该病时,加强护理,冬天注意防寒保暖,夏季注意防暑降温。 同时要喂给易消化的饲料, 注意保持猪舍干净卫生,勤翻身,以防发生褥疮;对发病的猪,应尽早进行对症治疗。此外,还要尽量减少环境中的应激因素。以利母猪康复。
3.3.3如果产后 2~5 d 发生瘫痪,一般认为主要是分娩后血糖、 血钙骤然减少和血压降低等原因而使大脑皮质发生延滞性阻滞所至, 治疗以补充血糖、血钙、升高血压为主。 可用 l0%氯化钙 50 mL+10%葡萄糖 500 mL 静脉滴注。 1~2 次/d,连用数日。
3.3.4如果发生在哺乳后 20 d 左右,则以补充钙。促进钙吸收为主,并采取一些辅助治疗方法; 同时要对仔猪及时断乳,以利于治疗。
(1) 10%氯化钙50 mL 或 10%葡萄糖酸钙 100 mL 静脉注射,1 次/d,连用数日。或维丁胶性钙 l0 mL 肌注,1 次/d, 连用 7~10 d;
(2)维生素 D。 每次 150 万 U 肌注,每周一次,用两次即可;
(3)投予缓泻剂硫酸钠或硫酸镁 40 g, 清除直肠内粪便后用温的糖盐水灌肠(食用白糖 100 g,粒盐 8.5 g,水 1 000 mL),2 次/d,连用数天。
3.4预防措施
3.4.1改善饲养管理合理搭配营养物质和补充矿物质饲料怀孕母猪每日骨粉不少于 20 g、食盐 20 g,并及时补喂 VD3粉和乳酸钙。 产前一周减少麸皮用量, 有条件的可喂以适量的青绿多汁柔软饲料,喂饲时每次少喂一些,多喂几次。哺乳期,勤用粗布擦猪只皮肤,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神经机能恢复。保持哺乳母猪圈舍干燥和通风良好。
3.4.2加强产前运动使妊娠期母猪每天圈外活动不少于 2 h,以增加光照射,增加维生素 D 的自身合成。 加强妊娠期间的饲养管理, 要保证各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的充足供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