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不能不正视的大问题。作为教育部来说为此承受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而这种压力甚至包括来自学生家长的指责也终于让教育部门的负责人坐不住了。为
此,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日前愤愤不平地指出,“经常见到报道,某个名校的大学毕业生做了很服务性的工作,或者是很原创性、基础性的工作,比如说养猪去了,媒体哗然,他怎么养猪?认为养猪就是没有文化的人做的事情等等,这都是传统的、陈腐的观念。”王旭明同时表示,有科学知识的人去养猪,会在养猪的领域创造新的奇迹,而不是单纯的重复劳动、简单性的劳动等等,所以,要呼吁媒体引导社会转变就业观念,共同努力促进大学生就业。
王旭明的愤愤不平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减缓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笔者表示怀疑。不错,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下,作为大学生来说确实有必要改变自己就业的观念,作为一些媒体来说也有必要引导社会转变就业观念。但是作为大学生来说,是不是真该把养猪、卖猪肉等作为自己就业的方向呢?是不是我们的媒体就真的应该来鼓励与呼吁当代的大学生们都来养猪、卖猪肉呢?对于这些问题,笔者以为还是不能简单地予以肯定,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总体上还是应该本着专业对口、人尽其才的原则。正是在这个专业对口、人尽其才的大原则下,对于大学生该不该养猪、能不能卖猪肉的问题,笔者以为还是应该从两方面来看待。
首先,作为专业对口的话,大学生养猪、卖猪肉等是应该予以肯定的。毕竟养猪也是一门学问。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让所有的大学生都来养猪,那么这种养猪与农民养猪就没什么不同,最终只能是靠天吃饭。相反如果是学习畜牧兽医专业的,或者多少与这类专业沾边的,那么,这样的大学生毕业后养猪就有一定的优势,比如对猪种的挑选、瘟疫的预防,饲料的调配等等。所以这样的大学生养猪就值得肯定。这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同时还可以发家致富,甚至还能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实际上,在这一方面,早就有大学生成功的例子。比如1989年从河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秦英林通过养猪创业,从开始饲养22头良种猪起步,到如今他经营的河南省内乡县牧原养殖有限公司由7个分公司组成,拥有上亿元资产,年产20万头猪。而且,他开发的早期隔离断奶技术、液体饲喂技术、猪舍自动控温技术等,在世界上都处于一流领先水平,被业内人士称为是中国养猪业的领跑人之一。正是由于他事迹的突出,秦英林还因此当选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国十大杰出农民。又如1998年从西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的燕君芳,也通过养猪创业,使自己创办的陕西杨凌本香农业产业集团如今拥有了5000万的资产,并带动杨凌当地5000农户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为此,2005年12月,燕君芳被共青团中央和农业部授予首届“全国优秀青年乡镇企业家”荣誉称号;2006年初,又被评为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正是基于秦英林、燕君芳等大学生的成功创业,因此,在专业对口的前提下,大学生养猪是值得提倡的。同样地在专业对口的前提下,大学生卖猪肉(比如从商学院毕业的大学生)也是值得鼓励的。
但是对于那些并非专业对口的大学生,如果让他们来养猪或者卖猪肉的话,那么,这就决非是当代大学生之福音,更不是中国社会的福音。比如,让清华、北大的大学生回乡下去养猪,到菜市场去卖猪肉。那么对于大学生本人及他的家庭来说,这“清华门”是白进去了,冤枉浪费了四、五年的青春,冤枉浪费了家庭里的七、八万元甚至上十万元的钱财;而作为这些名校来说,也是冤枉浪费了自己的教学资源;而从社会来说,更是一种人才的浪费。因为如果真要养猪,那完全可以进农学院,又何须到一些名校去浪费几年的时光呢,最后还没有学到养猪的知识,最终在养猪的路上还只能是白手起家、一无所长。
所以,尽管当代的大学生们应该转变就业观念,但作为我们的社会来说,尤其是作为教育部来说,也不能盲目地提倡大学生都来养猪、卖猪肉;而作为我们的媒体来说,更不能盲目地鼓励大学生都来养猪或者卖猪肉,除非哪一天我们的大学都变成了农学院、商学院。因此,作为教育部来说,还是应该勇敢地来面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并积极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创造条件,而靠敲打媒体没有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靠鼓励大学生养猪或者卖猪肉,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