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猪业的整个产业链中,养猪散户在残酷的市场波动面前风险最大。本文谈及一位散养户养猪的经验教训,总结如下:
2004年10月开始养猪,猪病了自己不会医,又找不到好的兽医,虽然那年价格好但还是亏了。到2005年10月,已经历了一年时间,成熟从容了许多。
2005年猪价刚刚下降时,由于已有一年的经验,该养猪户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第一,消减母猪存栏量,留出后备母猪。把母猪减了80%,只留20%,因为这时它们不再是赚钱的机器,而成了猪场的负担。当时市场生猪价格为3.2元/斤。在猪群中选择20%的优秀母猪留做后备母猪,因为它们是猪场的未来。
第二,有计划地出售仔猪,淘汰母猪。剩余部分猪作为猪苗卖掉了(15公斤的从开始的280元/头卖到后来的100元/头,还卖过60元/头)。当时的情况是肉猪的风险太大,占用资金太多;而养母猪即使60元/头,也亏不了多少。从2005年10月到现在,只卖了7头商品猪,都是淘汰的后备母猪。
第三,优化种群,为生猪行情好的时候做铺垫。将以前养的皮特兰公猪卖了。后来在种猪场买了6头纯种大白母猪,1头纯种大白公猪。猪价跌了,种猪的价格相应也便宜了不少,这时用较少的资金可买到优秀的种猪,在价格低迷时别人补充种猪的较少,这时补充种猪为今后的受益做了铺垫。除了把握补栏时机,还要选择适合的品种,大白猪好养、长得快,估计两年后,市场可能会需要大量优秀的种母猪,到时能卖个好价钱。
第四,出售母猪,减少损失。另外还卖了6头二元母猪,是按肉猪价格过秤再加100元卖掉的。养啥都是养,为什么不养好的呢?何况还能卖个好价钱。不要跟种猪场比,能多卖100元已经很不错了。
第五,出售精液,增加创收。对外出售精液,虽然量很小,可还是减轻了负担。买家自己来拿,花不了多少时间。
从2005年10月至今,该养猪户已经基本完成从养商品猪向养种猪的转型,还小有盈利,虽然不多,可已经很庆幸了。该场的规模很小,总共100头,没有商品猪。公猪、母猪和后备母猪占了四十多头,其它是未断奶仔猪。该养猪户表示,在生猪行情不好时,会继续选种工作,储备更多母猪,优化种群。
摘自南方牧业网